發表文章

2019 萬芳演唱會「我們在這裡相遇」@Legacy Taipei

圖片
明年萬芳就出道 30 週年了。聽她的歌長大,她也很喜歡的舞台劇「收信快樂」,正好從我的 20 年華,一路演出過幾次,橫跨了 30 歲的門檻,那裡面有一部分年少苦澀的心情。於是有一個總認真探尋自我的歌手和演員,陪伴著自己,從大舞台轉折到小舞台,從流行樂往內心更黑暗的深處去,正好也對應著自我質疑和探尋的此刻。 演唱會現場的 Legacy 場地有一股舒服的馨香。本次演出好似萬芳的私人歌本,選了很多她填詞譜曲的 B 面歌曲,能這樣自我揭露也算是她的里程碑吧,加上她的嗓子正好生病、低中音會破嗓,一切的不完美卻又如此自然的美好著。 完整歌單和速記 https://pbear6150.pse.is/190616

[紀錄片] 國會女戰將(Knock Down the House, 2019)

圖片
大家應該還記得去年的美國期中選舉,聯邦眾議院的新科議員們創下女性、多元族裔、LGBT 等多項紀錄,這部紀錄片的主角就是四位參與民主黨初選的女性,分別是當選紐約州第14選區的 Alexandria Ocasio-Cortez (簡稱AOC),以及內華達州的 Amy Vilela 、密蘇里州的 Cori Bush ,和西維吉尼亞州的 Paula Jean Swearengin 。 四個人一開始都由 Justice Democrats 和 Brand New Congress 二個組織支持,主打 #不接受任何企業財團的政治獻金,代表來自基層人民的聲音;也可看作之前桑德斯角逐總統大位後,繼續留下偏左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Justice Democrats 試圖翻轉民主黨長久以來的包袱,殺出一條呼應社會運動與基層人民的血路。 這四位女性各有參選的理由,簡單說,就是 #心中有怒火。她們都是有色人種,對抗著穿西裝的白人男性,與他們背後的企業、財團、遊說團體投入的大量政治獻金;只能小額募款、賣房子砸錢、彼此加油打氣,走一條沒有前例可循、卻有更多空間揮灑與犀利觀點的女性參選之路。......  全文可見: [紀錄片] 國會女戰將(Knock Down the House, 2019) @Medium

狀態

圖片
遊盟有件文宣品得做,拖了二週,想著今晚要打開電腦把素材找出來,卻邊刷牙邊想著你,哭了起來。這陣子,只是循規蹈矩地生活著,上班下班,只讓工作煩心,有空就煮好一餐飯,完成生活中各種瑣事,照看著身邊並不快樂的靈魂。那是極度忙碌過後的喘息,但自從你走了,心中某個空虛涼沁的團塊似乎又長大了,生活的姿態更低 — — 被迫更貼近地面,各種意義的灰頭土臉。 本來就是一個有著哀傷本質的人,總能在最平靜歡樂的時刻,想起現實真切的一切。衝擊總是過了一陣子、浸潤生活後,才凝結成時不時的淚。 想你,也想你們,那些給過我愛卻消失無蹤的人們 — — 此刻,我什麼都給不出來。 李志,梵高先生 誰的父親死了 請你告訴我如何悲傷 誰的愛人走了 請你告訴我如何遺忘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我們生來就是孤單 不管你擁有什麼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讓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西去而旋轉的飛鳥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雜感與《變身妮可》 — — 讓跨性別、陰陽兒及所有兒童,安全自在地長大

請移駕到 Medium 閱讀,也歡迎下載 App 後追蹤我 : ) 這裡先擱著。

[喃喃] 義工,與那些生命的碎片

圖片
昨天和同聊天,談到義工的來去——有時聚會好多人,有時卻又寥寥無幾,隨時間、個人生命歷程,出現、消失,積極投入或暫時離去。「義工」是義務幫忙的人,驅動的往往是心底人所不知的信念或生命經驗的衝擊;而人一旦啟蒙,會具有強大的力量——不管當下顯現,或需要時間挖掘,都代表自己逐漸產生更多疑問,需要更多廣泛或深入的連結來解答。 如何和一群義工一起工作?如何讓人的生命與眼前的行動連結起來?需要耗費心力、時間與作工,有時脆弱;但也是在那樣的過程裡,看見、陪伴一段又一段生命的旅程。 此刻在台灣同志遊行聯盟——一個每年由全義工撐起的數萬人遊行,以及各種行前活動,每年都要面對義工的流失與接受新人的過程/折磨。曾經,我也是離開的人,瞭解生命暫時需要其他出口;曾經,我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共事,那種共同完成一件美好作品的心情,仍靜靜安放在記憶裡。如今,得時時提醒自己:在共同工作裡,慢慢磨合,看見每個生命的獨特與美好——不試著掌控一切,力所能及的去做;過程裡,漸漸有人也準備好,一起加入你,或豐富你更多。 以前會焦慮:自己的專業不是組織工作,能勝任嗎?在實踐、共同工作、受傷、學習信任等等的過程裡,疑問還是很多,仍有許多需要調整的,也慢慢有了「需要知道更多」的渴望——大概作為一個書呆子,還是習慣有一個架構——不管那個架構將用作對照、填充或被毀壞。 還有很多需要面對、接受協助、克服、想通,不斷 try and error。不管如何,「人」始終是我生命中,最感趣味的命題——從矛盾複雜的情感性格、或共同工作的過程,千絲萬縷的關係裡,有一個個迷人也危險、震懾人心的故事。 我們都愛自己的義工身份,也對手邊要完成的事,有某種「完美達成」的執著或質疑——有沒有可能更好?會不會傷害任何人?雖然龐雜的事務中,難免缺漏,但在每一年、不同人「重組重建」的過程裡,期待能長出遊行對自己的意義與詮釋——最終,我們都在找尋生命當下的座標與定位,即便有時茫然混亂,仍繼續邊走邊唱邊罵邊喝⋯⋯。

[劇。]夢裡的一千道牆

圖片
「夢裡的一千道牆」完結了。短短六集,小棣老師照例塞了好多議題:目睹兒、躁鬱症、更生人、筋疲力盡的照顧者、婚姻中的男同志、形婚等等,透過生者的疲憊與亡魂的牽掛,帶出各種人世關係的糾葛。 劇中的阿龍,是個男同志,卻因為父親的期望與愧疚,躲進宗教與家庭的儀軌中,當作藉口。 反觀看似執著的文樸,對阿龍說:「不要躲在家庭的隊伍裡,不敢面對自己。」他對愛情的執著令他徘徊塵世為鬼,卻也讓他領悟最終解脫的真義——相信愛情,因愛情而勇敢,成全。 啟光的逃家,讓我想到小棣老師那一個世代,所經歷的共同成長經驗——「逃家」——逃離各種外在的期望與束縛,真誠面對自己的感受與所欲,因此勇敢自立。放回現今的同志議題或自我追尋的課題,依然適用。 本戲最後一集,久久難忘,所有的鋪陳,交織成層次豐富的寓意。小棣老師不只是導演,也是編劇,面對生死議題,相信是她現在的人生經驗中,有諸多感觸與體會的;所包涵的折射,讓人非常感動,也回應了時下的社會議題——究竟誰可以成家?家的意義是什麼?宗教與家庭如何不成為一種束縛,如同二個人的結合,最終應更誠實地面對自己? 愛奇藝線上收看 http://tw.iqiyi.com/a_19rrh9j4e1.html

連結世代

圖片
(以後發文會 同步於 Medium ,手機 App 有自動推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玩 :)) 今天看到多多這篇貼文,頗多感慨。 很多生活中經歷過的文化現場,經過時間沖刷,往往只活在口耳相傳裡,特別是非正規、遊走體制外。 昨天遊盟開會,才跟 96 年生的大學生介紹「一破一立」的 破報 ,當年生猛有力的街報,聚集了一群左派實踐者與觀察者,串連全台活動現場,在智慧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每週去女巫店或地下社會等免費派報點拿一份破報,瀏覽各種音樂與展演 Live 活動,也造訪不少有意思的現場。 破報發行的 1994~2014 年,中間的輝煌時代正是我求學啟蒙的黃金十年;同時也是二岸交流相對活絡、開放的年代,那時破報上有不少精彩的人物訪談、區域性交流。(過去在樂多的舊網誌, 還有一些留存 ) 前幾天收到中國朋友送來結婚的電子請柬,520 即將在上海完婚。照片裡二人看來情意綿長,很精神的樣子。 精神,那年中國社會裡迴盪著的氣氛。 十多年前一個人到上海自助,溽暑盛夏,每天看著每個人拎著一大罐茶葉喝;極少冷氣,地鐵也無;大學生都早睡早起的作息,活動量大食量也是。那年多虧她的熱情,我們因 PChome 報台文字,萍水相逢,就這麼住著走著好幾天。當時她們是復旦大學學生,年輕人很容易就玩在一塊,大家一起看被禁的地下書、小電影,聽清朗憂鬱的校園民歌,走藝術倉庫與大大小小的書店。回頭看,2000–2010 年的二岸,比現在開放、自由許多,特別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帶動更多生活生命的慾望、與對台灣的好奇。 如今二岸在政治與經濟上有許多轉變,我們各自也經歷著不同的人生風景 — — 迷惑摸索、挫敗失望,事業的感情的,或勇敢或蟄伏;但有些感情,簡單綿長,人事浮沈裡,青春真摯。 要重現某一段當代的氛圍與各種細節造成的影響,很難,也是讀史之人的挑戰,只能在文本文物裡,盡力貼近真實,尋求一個精準的切入點。 抵抗遺忘,只能不斷說、不斷寫,和年輕、年長一輩的知識嫁接得不斷進行 — — 即便每個人在當下因知識、經濟而不同;在時間縱軸上,浸染在不同的文化與規訓強度之中;在空間上,有無比寬闊紛雜的食物、氣候、在地脈絡而造就 — — 透過異質化的生活經驗,彼此摩擦也豐富。 歷史的進行未必直線進步,雖然我們總樂觀熱情地注視著身邊人,期待也珍惜時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