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第十五天(網頁工作╱個人心得小結)
焦慮只有靠行動才能化解疏導,即便行動自有它複雜的形貌與意義。現實/社會永遠不如想像中工整,只能在每個拉長的、瑣碎的、易於消磨耐性的時間細節裡,去想像與寬容,一步步改進。我們永遠無能知道自己幫忙種下的會萌出怎樣的芽,只能盡力而為、求諸己心罷了。 ◇ ◇ ◇ 批踢踢的救災團隊已於昨晚正式總辭,自此回歸資訊流通平台,除了原先物資團購收尾外,不再主動徵集人力物資。網頁版與 bbs 的臨時版,也暫定運行至九月初開學後,告一段落。 目前網頁版的定位也在轉移,雖仍有訊息更新,但急迫性降低許多;慢慢轉往紀錄鄉民活動的角色(新增 鄉民志工經驗分享 、 影像紀錄連結 和 英文介面 )。當初主要的動機是: 台灣太多兩個並行、互不瞭解的世界了。希望網頁版能減少 bbs 和 web 間的隔閡,與其不知道鄉民們的熱烈是什麼,何不共享資訊資源、也增進一份瞭解、相互支援,加強網路社群間的聯繫。 當然,留下紀錄可供檢討、以備不時之需,未來若有急災,不管物資動員或網頁宣傳的橋樑架設、訊息傳播,希望能更快速、減少失誤。 就像賈樟柯提過的,行動可以獨立、有個性、甚至邊緣皆無妨,但發聲位置得自己主動爭取、積極宣傳,嘗試成為主流裡的一支。 ◇ ◇ ◇ 個人主體性和組織的相互嵌入。以前這部份被傷害太深、以致畏懼,畢竟個體的磨合成長需要時間,但組織行動往往急迫。要學著尊重並相信個體性,管理者只要給點提示原則和方向,讓他們各自發展、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與下判斷的空間,長期來看反而更有效率、更具積極。 所謂「管理者」只是協調、釐清脈絡的協助者,各自的意見都是平等寶貴的、用以塞住更多漏洞,而協作的美好也在於各自個性、方法的優點與相互提醒,還有不同人的組合中,包容力量的產生。 ◇ ◇ ◇ 那天在推特上看到一句話:善心活動是一時的,社會改革才是長久的。批踢踢作為即時組織的行動力很強,但肯定 支撐不久、也不該長久。後續本來政府就應該做更積極協調、調派民間與官方資源的角色,資訊傳播僅有助減少焦慮,但第一線實際的安置、反饋、傾聽與更全面資 訊的整合匯報,才最實在。 我一直覺得,任何(民間)組織成型時都有蜜月期,但時間越長,人力、財務、理念等,定會出現問題耗損。 面對公部門這穩定的龐然大物,除了從外部反抗、督促前進外,內部可能的變革也需要嘗試。當然,民間組織可能不長久,但野草的生命力卻無庸置疑,或許那種熱 情熱力才更重要吧,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