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顧玉玲《我們》
◎中時開卷的好書BV, 相關報導 。 書名: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作者:顧玉玲 出版:印刻出版社 訂價:350元 組織工作,無非就是把個別的困境,再往前推一步,以集體的力量對現實社會進行改變。緩慢,但非做不可。 ──顧玉玲,《我們》,頁315 這是一本以跨國勞工為敘事主體的書。作者顧玉玲是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 理事長,投身工運已有20 年,組織、服務的對象從工傷到外勞。這也是一本堪稱「報導文學」類的書:投身田野,以每日每夜相濡以沫的族群和議題,採集故事情節。作者以身為組織運動者 的主體出發,觀看、介入又隱沒於故事之中,是以故事的遭遇真實有厚度,同時直指外勞議題的核心癥結與制度缺失,犀利卻不僵硬,即便作者再三提醒、焦慮 於真實呈現的必然侷限,卻無損於報導的可信度──即便馬奎斯以魔幻筆法看似荒誕不經的譬喻,有識者皆知那是拉美歷史的泣血,養分之真實來自被切割開的血管 裡汩汩流動的血液;亦如唐諾於附錄所言,顧玉玲取材節制,不貪心亦不濫情,畢竟從事工運的長年經歷,是無法單靠善意去走過每一天制度所帶來的磨碎與人事命運的悲歡離散、可能的無窮的幻滅。她處世世故聰明,書寫保持距離冷靜,信念清晰明確,意義自然深刻且具說服力的浮現──所謂若即若離的藝術;每一章節起首的中西學哲引言數句,既為提示,亦 為震懾人心的慨嘆──真理仍在時間之流中,隨文字無疆界的承轉。時常她以鳥瞰的角度,讀者彷彿跟著一台實境攝影機,親身經歷,筆法如此栩栩動人、優美流 暢,造就一本生自田野報導卻有深度力度且耐讀的文學之作。(難怪侯孝賢於推薦序言中,再三說著要將這些故事拍為電影。至少由侯導 監製、姚宏易導演的工傷紀錄片 《我們三個》,可先一睹為快。 ) 1967年生的顧玉玲,44歲,正好經歷台灣經濟從貧窮轉往富騰的年歲,是以第一篇故事「我們」,主角是一對台籍丈夫與外籍新娘,作者以先生貧窮出身的本國勞工艱辛,妻子外勞輾轉千里的移工之路,與兩人結褵中間萬般的辛苦與甜蜜──捨棄仲介於是同重重手續制度的搏戰,跨越語言文化的藩籬獲得家人認同,與婚後相 處摸索著可行之道;對照作者的外省父親與本省母親的再婚生活,兩條線看似時空平行卻經驗交錯,婚姻中的漂泊停靠、算計考量,原來國籍語言文化並無太大阻 閡;每樁婚姻之中的磨合、努力,並無不同。這一段婚姻主題,作者巧妙連結本勞外勞先後的移動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