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演] 老貓:內容產業的數位衝擊:從電子書談起
※ Amazon的kindle 3 ,官方影片。重量更輕,只有241公克,待機時間最長可到一個月,並增加了線上瀏覽的功能。 待業中的我,一直對「電子書」這個議題很感興趣,既然暫時找不到產業之門而入,更該先充實自己,瞭解一下出版業實際面對的難題。 這場講演由台大圖書館主辦,邀請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別號 老貓 )主講。 首先,老貓用五分鐘講解了三千年來的圖書史:從殷墟字刻其上的甲骨文、記錄效率加倍的書寫用竹簡,發展至資訊承載量更高的紙張,人類記載與使用媒介的轉換,造成 知識儲存量的擴充 ,行至今日具代表性的電子書產品 Kindle, iPad,更有行動和副本效率的功能。 而數位化對出版業的實際影響,可以從幾個例子看出來。譬如大部頭的百科全書被 Google 所取代,傳統字典變為易攜帶、多功能的電子辭典,還有傳統的地圖(集),怎麼也比拼不過更加精確的GPS定位和衛星導航。人們實質使用搜索的頻率增加了,而一般使用者的需求是快速、方便,譬如查生字,網路上幾乎使用Google工具列或各式各樣的線上字典,傳統名家的嚴謹,逐漸成為小眾市場。 換言之,需求仍舊存在,甚至越來越普遍,但必須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被滿足。而對出版業而言,能被輕易檢索,擁有更多元化、更詳細的圖文,同時快速免費取得的部落格圈,成為競爭勁敵。這也是為何題目副標為「從電子書說起」,事實上,觀察出版業界的工具書類:字典、地圖、食譜、旅遊指南等等,最快受到數位服務的衝擊,紛紛被各式各樣的網站和程式(application)所取代。 一旦數位生活替換了紙張,也意謂整個產業鍊的板塊開始大變動。傳統的物流、印刷、倉儲和書店陳列等費用,被數位商店的平台置換,於是 拆帳的變化成為推動力 ,所帶來的影響,一如美國近四年來,出版數據在POD(print on demand)和短版書的暴增,2009年包括一般出版的總類數據達到了105萬種。 既然圖書變成數位內容,讀者和作者間的關係變成:作者─(平台)─讀者。省去中間的層層費用,作者在拆帳中可獲得的比例增高,幾乎達到「作者 70% vs 平台 30%」 的均值,於是 作者成為一個品牌 的概念,更加凸顯,所謂的大作者(=核心魅力)於焉誕生。以目前著作權法的保護來看,作者擁有著作權,與之簽約的出版社能獲得的保障通常只有數年,因此當出版社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