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自由了, 結束為期兩個月的短暫工作。 Free to the market, and free to be myself. 這兩個月,一方面讓我心靈無比疲累,一方面也在短時間內,很快地對社會和自己有更深的認知。寫下這些文字,不僅僅是抱怨或牢騷,一來好好理個頭緒,二來也作為提醒的註腳。 前一份工作是所謂的「專案管理」,這是近五十年來,從美國快速興起的管理學分支,因應快速成長、變動的社會,企業為更有效、有彈性地在不同案子中統籌運用人力、控制成本、掌控時間進度,原本以推動實驗性計畫為主的專案管理,漸漸變成各企業的常態與常設。然而,正因為這個職業以掌控「品質、人力、成本」,在有限條件內務求目標達成的最佳化,很容易在變態使用的狀況下,演變成自以為效率的不經濟。若按正常情況來說,在一個案子的有限期內,以高密集度的體力和時間完成聯絡各方的調控,並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一般社會情況卻是:雇用一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PM),將這個 PM 作最大效能利用為目的,於是忽視一個人在生活和能力的有限性,經常全權負責或隨機調動於動輒 4、5 個案子之間。這也是為何,我們平均工作時數往往在 12 小時以上,並且除了聯絡人事、處理行政庶務、解決各種設備、計畫中的突發狀況外,甚至得負責企畫案與結案報告的文字產出。 於是,工作量這樣的大的職位,遂造成人事變動的頻繁──工作經驗無法傳承,消耗於新人工作上手的時間成本。還記得剛上工時,和同事都抱著「新人要克盡一切」的戰戰兢兢,努力擺脫七年級生是「草莓族」的不良印象;但結果卻是,「慣老闆」(被寵壞的主管、老闆)毫無節制地增加工作量,無視於我們的反應與溝通。於是,原本一個中型的政府委託案,至少有 2 名PM,最後人事卻被精簡至一個人全權負責4個案子,每日工作12-16個小時,包括耗費繁重的溝通和腦力。 員工被企業以「用過即丟」的免洗心態對待──不論怎樣具體反映事實,老闆、主管們有禮的以太極方式回應,同時繼續丟工作;而初出社會的新鮮人,深怕自己無法跨過試用期門檻,只能接受。起初,抱著對工作應有的尊敬,想盡力做好;但日復一日過度的疲勞,以及生活的僵固、單調化,人也變得越來越不靈光、倦怠,越來越欠缺執行力背後的創造力。等到有天再也承受不住,辭職走人,帶著各式各樣埋著病根的身體回家。 這份工作不僅讓我見識何謂「上班打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