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0的文章

[講演] 老貓:內容產業的數位衝擊:從電子書談起

※ Amazon的kindle 3 ,官方影片。重量更輕,只有241公克,待機時間最長可到一個月,並增加了線上瀏覽的功能。 待業中的我,一直對「電子書」這個議題很感興趣,既然暫時找不到產業之門而入,更該先充實自己,瞭解一下出版業實際面對的難題。 這場講演由台大圖書館主辦,邀請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別號 老貓 )主講。 首先,老貓用五分鐘講解了三千年來的圖書史:從殷墟字刻其上的甲骨文、記錄效率加倍的書寫用竹簡,發展至資訊承載量更高的紙張,人類記載與使用媒介的轉換,造成 知識儲存量的擴充 ,行至今日具代表性的電子書產品 Kindle, iPad,更有行動和副本效率的功能。 而數位化對出版業的實際影響,可以從幾個例子看出來。譬如大部頭的百科全書被 Google 所取代,傳統字典變為易攜帶、多功能的電子辭典,還有傳統的地圖(集),怎麼也比拼不過更加精確的GPS定位和衛星導航。人們實質使用搜索的頻率增加了,而一般使用者的需求是快速、方便,譬如查生字,網路上幾乎使用Google工具列或各式各樣的線上字典,傳統名家的嚴謹,逐漸成為小眾市場。 換言之,需求仍舊存在,甚至越來越普遍,但必須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被滿足。而對出版業而言,能被輕易檢索,擁有更多元化、更詳細的圖文,同時快速免費取得的部落格圈,成為競爭勁敵。這也是為何題目副標為「從電子書說起」,事實上,觀察出版業界的工具書類:字典、地圖、食譜、旅遊指南等等,最快受到數位服務的衝擊,紛紛被各式各樣的網站和程式(application)所取代。 一旦數位生活替換了紙張,也意謂整個產業鍊的板塊開始大變動。傳統的物流、印刷、倉儲和書店陳列等費用,被數位商店的平台置換,於是 拆帳的變化成為推動力 ,所帶來的影響,一如美國近四年來,出版數據在POD(print on demand)和短版書的暴增,2009年包括一般出版的總類數據達到了105萬種。 既然圖書變成數位內容,讀者和作者間的關係變成:作者─(平台)─讀者。省去中間的層層費用,作者在拆帳中可獲得的比例增高,幾乎達到「作者 70% vs 平台 30%」 的均值,於是 作者成為一個品牌 的概念,更加凸顯,所謂的大作者(=核心魅力)於焉誕生。以目前著作權法的保護來看,作者擁有著作權,與之簽約的出版社能獲得的保障通常只有數年,因此當出版社努力

上山

圖片
※早前攝於台北木柵動物園。   上山。 秋颱過後,多落葉。天熱,葉枯,路滑如一小瀑。 蝶舞翩翩,計有六、七種。色彩斑斕樸素不一,大小婀娜有致。 又見一蜻蜓,色紫翼薄,晶亮如綢。蜂亦出。 徒步往下,目一柴犬,蹲踞溝中。水澈清涼,二條金魚,貼腳游過。 入塵。

[影。] 綠光(Le Rayon vert, 1986)

圖片
還記得這部電影的新拷貝出爐再映時,在台灣熱鬧了好一陣子。 導演侯麥(Eic Rohmer)是法國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作為電影敘事者前,他是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 的影評人,同時也是位記者和文學教授。從這些背景,很容易理解,他的作品之中,總能看似瑣碎卻細膩地刻畫出人的行動,與其後的情感和心理。 所以當初聽說這部經典電影,蠻好奇導演會怎樣表現愛情。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更適合描述成一個擇善固執的女人的愛情觀──她在小小的堅持中,遭遇眾人各式各樣的意見和評論,以及自己行動的反覆嘗試、脆弱和煎熬。當然,結局仍是甜美的。 特別導演將女主角 Delphine 設定成一個 摩 羯座女子。據說,女主角的實際星座也是,所以劇本和許多情節是彼此討論得來的,精準得讓人會心一笑。譬如,當 Delphine 被朋友們放鴿子,漫長的假期中,只能隨好友去她鄉間家裡度假。餐桌上一席素食言論(在當時頗為前衛),搞得氣氛尷尬,特別 Delphine 是個有主見卻又悲觀、無自信的女子,以致她時常覺得孤單、不被瞭解、怪異而不合群,但同時她又堅信自己的執著和選擇,於是又好強又脆弱。 這種特質同時也表現在她對男伴的選擇。一個人旅行,浪漫的邂逅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想像,但 Delphine 十分厭惡玩玩就散的感情方式,卻又不得不面對多數的質疑和壓力──於是造成她時常拂袖而去的尷尬場面。 片名「綠光」,其實就是導演給她的希望。一路,Delphine 總會撿到神秘紙牌,它們的出現既是謎語也像指引,而綠光的揭曉,更達成作為愛情片最主要的高潮元素。 若抱著浪漫情節的預設來看這部電影,肯定會失望的。但隨著劇情,觀者會跟著Delphine,經歷一趟不時有著小磕絆的假期和尋愛之路,平淡瑣碎卻餘韻無窮,就像讀小說一樣,有些情節和感受無法解釋,卻在腦海裡長留。 特別推薦 摩 羯座的人一看 :P

[影。] 邊境家園 (Home, 2008)

圖片
  對我而言,影片裡的公路是現代化運輸的象徵。交通的發達,往往是經濟繁榮先決的基礎建設和條件,也是國家機器控制力的深入和掌控。從十九世紀美國的鐵路網到二十一世紀的青康藏高原,復皆如此。於是經由一處在公路旁的民居,一則現代寓言,展開。 故事敘述,一家五口原本安居在一條十年未通車的高速公路支線上。一日,交通工人搬走他們放在馬路廣場上的雜物。公路開放使用,入侵開始。離群索居的美好生活,不時被窺視、被觀看。源源不絕、高速飛馳而過的噪音;帶點神經質的小女兒,對有毒物質與污染的過份想像。喜愛日光浴的大女兒,被引誘出走。兩個女兒幾乎矛盾的個性,在母親( 伊莎貝雨蓓 飾)的身上,巧妙地揉合起來,既平凡又性感、纖細又浪漫。母親拒絕離開。 情緒的疲憊與高壓,開啟了爭吵,也開啟了封閉── 水泥嚴封的窗門,是瘖啞的衰敗與逃離。 在近乎瘋狂的窒息中,最終拾起鐵鎚的出走,才迎向飄著灰塵的陽光。固守必然得被打破,人們回到原始的游離與徬徨。就像現代化的車輪壓過,所有人事物必得臣服與改變。 在這樣一個結構單純卻意象鮮明的電影中,幾乎像是馬克思所描述的現代寓言:田園生活的一去不返。其中前半段的和樂,伴隨過程中不斷升高的摩擦,企圖保持快樂卻徒勞的嘗試,讓人怵目驚心。  影片介紹   《邊緣家園》描述一個位在高速公路旁的家庭故事。 在一望無際的田野正中央,距離未開通高速公路只有一公尺的距離,他們在這裡建築了溫暖的家。媽媽瑪特和她的三個小孩突發奇想的在這無人之境展開他們無比快樂的生活,這是他們邊境城市的遊樂天堂。 快樂的生活延續著,沒想到政府突然宣布將開通此條道路,一家人的生活頓時受到影響。媽媽拒絕搬離他們的建立已久的家園,他們決定堅守家園與外面和平共存,儘管外頭世界因為道路開通後的車流來來往往帶來了諸多噪音,也為他們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他們還是決定留在這個地方。原本安逸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失眠、緊張、焦慮等情緒環繞這家人,但是這裡依然是他們的家…。 這是一部關於家庭的現代寓言,影片中的家庭拒絕搬家,反對移動,增加了反向思考觀點。法國女星伊莎貝爾修伯特與坎城影帝奧利維耶固賀梅兩人擔綱演出,一個是帶有神經質、不穩定個性的太太,另一個則是沈穩顧家的男人。兩人片中天壤之別的個性形成強烈對比,帶點喜劇效果卻又完美平衡的組合。導演烏蘇拉.梅耶對於演員身體的運用,以及其與空間的互動

父後七日

※預告片 晚上看了「父後七日」。 忠於原著。雖把吸水衛生紙那段拿掉,但背著父親遺照,和師公的遺憾青春,兩段情節很感人。前面一段情感儉樸卻強勁,對於曾經陪伴年輕爸媽走過打拼歲月的孩子來說,毫不陌生。後面一段,則是人生滄桑。師公詩人的那首詩實在好經典:「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你又不是我老爸,你管那麼多!」是的,請閩南語發音,本片精髓於此(語言)。 當然,觀者融入的步調,無法像散文那般一致,但比起同樣改編文字作品「龍紋身女孩」,電影中的瑣碎枝節,父後實在好太多了。(所以原作者當編劇實在有加分作用阿) 也聽朋友說,電影配樂讓人有點錯愕。想起「一頁台北」。年輕導演們似乎都喜歡用音樂,去拉開另一種情境──跳躍的、後設的、抽離的、對比的、戲謔的、優雅的。不那麼沈重吧。 作為一部讓人又笑又哭的小品國片,這部電影有到位 : ) ◎ 旅行台灣‧感動100。這是觀影前的宣傳短片。和電影中美麗的彰化玫瑰花園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父後七日 ◎劉梓潔(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 散文獎首獎     20061225自由副刊)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葬儀社的土公仔虔敬地,對你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這是第一日。 我們到的時候,那些插到你身體的管子和儀器已經都拔掉了。僅留你左邊鼻孔拉出的一條管子,與一只虛妄的兩公升保特瓶連結,名義上說,留著一口氣,回到家裡了。 那是你以前最愛講的一個冷笑話,不是嗎? 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要分辨一下啊,有一種是有醫~有醫~,那就要趕快讓路;如果是無醫~無醫~,那就不用讓了。一干親戚朋友被你逗得哈哈大笑的時候,往往只有我敢挑戰你:如果是無醫,幹嘛還要坐救護車?! 要送回家啊! 你說。 所以,我們與你一起坐上救護車,回家。 名義上說,子女有送你最後一程了。 上車後,救護車司機平板的聲音問:小姐你家是拜佛祖還是信耶穌的?我會意不過來,司機更直白一點:你家有沒有拿香拜拜啦?我僵硬點頭。司機倏地把一張卡帶翻面推進音響,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麼?難道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謬的一趟旅程已經啟動。 (無醫~無醫~) 我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