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9的文章

[LGBT] Angels in America (HBO, 2003) & The Line of Beauty (BBC, 2006)

◎ 官方預告。 很久前看了 Angels in America ,網路上中文資料不多,但遲遲無法動筆。這部忠實改編自 Tony Kushner 在92年獲得 Pulitzer Prize 的舞台劇 "Angels in America: 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長達 7 小時的迷你電視影集,用一篇長論文甚至一本書來分析都不為過。但願這些文字能增加各位到百事達或亞藝影音的動力(笑) 角色與劇情大綱 (改寫自 wikipedia ) Al Pacino 飾 Roy Cohn Meryl Streep 飾 Hannah Pitt, Ethel Rosenberg 與Continental Principality Mary-Louise Parker 飾 Harper Pitt Patrick Wilson 飾 Joe Pitt Justin Kirk 飾 Prior Walter Ben Shenkman 飾 Louis Ironson Jeffrey Wright 飾 Belize 與 Mr. Lies Emma Thompson 飾 護士,流浪婦女與美國天使 第一部分為「千禧年降臨」(Millenium Approaches),第二部分為「重建」(Perestroika),每一小時為一章,對應戲劇中某一兩幕。 故事發生於 80 年代中期的紐約, Louis 是一名有著反社會傾向、好辯論的猶太人,與同性愛人 Prior 住在一起。Prior 後來發現自己患有 AIDS,當時對此病知之甚少,Louis 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與恐懼,便拋棄對方、搬了出去。同時城市另一方名為 Joe Pitt 的共和黨律師,也是一位摩門教徒,正在盡力壓制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者 Roy Cohn 為他提供了一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 Joe 並未立刻接受,因為他擔心服用鎮定劑上癮的妻子 Harper。 隨劇情發展,Prior 在病中發現經常有鬼魂和天使來拜訪他,還被這些人稱為先知;Joe 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矛盾中痛苦掙扎;Louis 因為拋棄了愛人,時刻受到良心折磨。Joe 的媽媽 Hannah 得知兒子是同性戀後來到紐約,在教會工作、也照顧兒媳。Roy 本人也是一位同志,因為AIDS 住進醫院,負責護理他...

[LGBT] Cold Case, A Time to Hate (107) & Best Friends (222)

圖片
◎劇照。死於後巷的 Daniel。 第一次看美劇看到落淚。 先介紹一下這個影集, Cold Case 從2003年開播,內容主要是費城的重案組女探員 Lily 專門調查未完結或有疑點的兇殺舊案。比起 CSI 或 Bones 大量精緻寫實的犯罪現場,這部戲由於多是陳年舊事,焦點會擺在人物的心理攻防與抽絲剝繭上,時常穿插過往情境,所以復古場景和饒有寓意的老歌配樂成為特色,步調也相對較柔軟,時常營造出動人氛圍。 A Time to Hate 是第一季第 7 集,對男同志的憎惡犯罪(hate crime)。大致劇情是在 gay bar 後巷被殺害的男同志 Daniel 的母親,由於心臟病不久人世,想了卻心願,請 Lily 重新調查這件 1964 年的案子。場景重現了當年男同志唯一社交去處的 gay bar,與對同志嚴重歧視禁錮的社會風氣:酒吧不盡然愛護同志,基於懼怕被出櫃的心理而有敲詐勒索;警察的騷擾與保護費要脅;用潑撒中國菜(種族歧視的等同隱喻)來羞辱同志、最終犯下殺人罪行的恐同鄰居們。 一片灰白裡當然也有讓人動容的場景:Daniel 當年的女友,成為婦產科醫生的她,即便心碎依舊指出這個世界對 Daniel 的殘酷;母親與他的男友 Hank 見面時,她充滿愛與溫柔的懊悔與接受;看著 Hank 身為一個法律系學生,懼怕事業被摧毀而隱瞞數十年的壓抑小心和藏不住的細膩特質;以及他回憶當年 Daniel 的勇敢與責任,雖然最後也是因為他的反抗才遭遇不測。60年代肅殺的氣氛對照現在,不禁讓人感慨也珍惜,整體環境的確開放許多,但潛在的憎恨與歧視並未止息(譬如裡面有場男探員對前來指証的變裝皇后的問答,不解他為何如此招搖而招來毆打,說穿了就是個人自由表述的權利)。 第二季的 22 集 Best Friends 則講述 30 年代的女同志故事,一位與兜售私酒的哥哥相依為命的白人女孩 Rose,愛上個性率直又浪漫的黑人女詩人 Ducette。這個故事裡身邊親近的男性(男友、哥哥)暴力讓人怵目驚心,對比優美深刻的情詩,就像把相遇背景置放在當年的地下藍調酒吧一樣,Billie Holidays 的歌聲很美,但喑啞的滄桑感卻來自貧困顛沛的不幸生活,所以故事裡特別呈現 Rose 遇到 Ducette 的被解放感,是滯悶生活中一道救贖的光束。相關情詩和線上視頻請見 Orange 的整理 ,Billie...

坦白

反覆著,後悔對妳坦白。 從此回不去 即便坦然為勇氣劃下一筆功績。 無法釋懷於妳的不坦白。 體貼地隱瞞是種實際耗逸 簡單明白即便衝擊當下 安於釋然。 心內敏感註定一切在我面前都是坦白 關係名稱也不過是種本質表白 強辯。謊言褪去。 才明白肢體上的距離 是種自我懼怕的機制保護 道地不虛深深隱埋的脆弱 彷如臨別時的再見擁抱,淚於眶, 堅強假面幾乎瞬間崩毀。害怕輸誠後的予取予求 只能快速轉身離去,一個人默守回家的背影。 不再給任何人刺穿護膜的主動與被動、經意與不經意 內嵌風化後都是人生歲月輕輕淡淡的防線底線警戒線。 坦然直白不夠,至少能繼續生活。 畢竟不過是場獨白,你與我。 ◎張懸,關於我愛你,收於「城市」,2009。 關於我愛你 詞 /曲:焦安溥 編曲:Algae 你眷戀的 都已離去 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 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 並不總是也擁抱你 而我想說的; 誰也不可惜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 我所有的何妨 何必 何其榮幸 在必須發現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至少你可以說 我懂 活著的最寂寞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 都是人生 當你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我愛你 你眷戀的 都已離去 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 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 並不總是也擁抱你 而我想說的; 誰也不可惜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 我所有的何妨 何必 何其榮幸 在必須發現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至少你可以說 我懂 活著的最寂寞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 都是人生 當你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我愛你 在必須感覺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你做的 讓你可以說 是的 我有見過我的夢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因為你擔心的是你自已 我愛你

[碎。] 毀壞

a bigger splash 裡最震撼我的一幕 是 DH 拿刀割毀不滿意的畫作 在一片平穩高雅安靜的氛圍裡 一個簡單割破畫布的動作 一連串突兀斷裂的展開 (而情緒化的結果所牽動出的景觀未必不好) 會想到這動作之於人生的必要性。 就像每次狠狠大醉後必然的嘔吐 我想我的性格裡有種和諧溫和 讓這樣的突兀不太表現出來 也許是被壓抑了 不願意正面地直率 雖然不嘔吐的話 整個人會隨經孿的胃而不對勁 大吐一場之後依然是不太舒服的頭痛虛弱 宿醉需要時間緩解回到正常軌道 而人生中也有很多這種當下豪氣的興起 最後還是得把嘔吐物拿去丟掉的階段吧。

池畔戀人的畫像 (A Bigger Splash, 1974)

圖片
◎片段。 光點熱鬧的 國民影展 又開始了,這部戲多虧大作家的邀請。相關 報導 很聳動,稱之為充滿男體與直接性愛場面而遭禁三十年的紀錄片。 但實際沒這麼肉慾,或者說,導演的畫面構圖與表述方式──幾乎是劇情片式的拍攝手法,讓整部片很 David Hockney ,充滿 普普藝術(pop art) 的某種特質:很藝術性的節制美感。當然,放在當年的時空背景,有點過於誠實而挑戰衛道者的底線了。 整部片環繞著 Hockney 身邊重要的友人及他所創作的對象,透過交談、創作過程、細節設計、近身跟拍、自然的裸體呈現等等,表現出人際之間隱微深層的佔有與嫉妒張力。欲望存在,卻像作為片名的 Hockney 名作"A Bigger Splash",更是一種符號式的、被相機定格的、再省思簡化卻未稍減焦慮而創造出的畫作般,自然呈現卻不猥褻過度,反而時常有種延長的隱喻反射,我覺得這點幾乎比我看過以情色為重點探討的電影,處理得更直接卻也效果深邃,觀者不會受到太多聳動的負擔或震撼,卻能深沈感受到那些情感。 之前對這位英國畫家一無所知,才知他是二十世紀普普藝術的一位重要影響者。其中描述他的池畔畫作系列,也等於一窺七零年代英國藝術圈的男同志風景。是部很唯美的電影。 節目手冊裡提到導演 Jack Hazan 也曾拍過 The Clash 的紀錄片 "The Rude Boy",希望哪天能看得到。他是位不多產、卻時有佳作的電影工作者。 ◎光點國民影展的 簡介 6/4之前還有很多場次,有興趣的人請勿錯過! ★1974 盧卡諾國際影展銀豹獎 ★1974 坎城國際影展正式競賽片 本片是電影史上最奇異、影像最驚人的原創電影之一,也是地下傳頌的同志經典奇片,拍攝完成當年曾因極為親密的同性性愛場景而被禁演,直到2008年才重新出土發行。全片細緻而夢幻,是對時間/空間、身體/影像、物質/結構等當代美學的思考以及藝術創作過程最獨特的紀錄,得到洛杉磯時報影評「令人屏息、美不勝收」的讚譽。 關於藝術家的電影不勝枚舉,但沒有一部比本片更能被稱為「藝術家的肖像」。當代著名的英國藝術家David Hockney,創作領域橫跨繪畫、版畫、攝影、舞台美術與服裝設計…。金髮戴著大眼鏡的他,融合藝術、時尚與個人傳奇的魅力,將普普藝術精髓發揚光大的能力,除了安迪華荷,可能無人能出其右。他對導演Ja...

黃燦然:劉慶元木刻的抒情性

圖片
最近談自己的感懷少了,大概嚴肅的理性佔據腦袋太久,也可能是徹底接受了平淡的生活,即便心底仍不乏一種激情與激動,卻是更深層之不能言說,在這兒會顯得太厚重。無論如何,會用更隨興的方式「經營」 (任性地分享?) 這裡。既然吐出文字的頻率減少,會轉貼一些隨手看到的人事物、一些讓自己沈靜體思的文藝評介,它們大多不是驚世之作,當然也反應我內心潛在的關懷和限制,且作為生活裡點滴的撿拾積累吧。 會知道黃燦然,是偶然讀到 〈關於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我喜歡那首「自畫像」),他是一位翻譯家也是詩人,現居香港( 作品選 )。 黃燦然:劉慶元木刻的抒情性   在一個我難得參加的社交場合上,碰巧劉慶元與我同桌。那天碰巧好像也是他在學而優書店舉辦的木刻展的開幕日。他送我一本他為這次展覽而出版的小畫冊。他曾在香港一位親戚家小住過,便跟我談起他對香港的印象──或者說,對香港的好印象。具體細節我記不起來了,但我能感到 他喜歡香港的“市井味” ,這是一般觀光客看不到也體味不出的。但不知怎的,我並沒有跟他說,這也正是我所喜歡的,並一再被我寫進詩裡。不過,我很快就發現,他已把自己週圍的市井人物刻進版畫裡了。   回港後我打開劉慶元的版畫集翻閱,立即就被吸引住。我感到我不是在看木刻,也不是在看畫,而是在讀詩──或者更確切地說,那一幅幅畫面打開一個個抒情詩的空間,使我湧起寫詩的衝動,這種衝動是只有在讀我最喜愛的詩人時才會湧起的。例如《河邊》、《珠江夜遊》、《沒話說》、《逗你玩》等,這些版畫裡的人物,都是些個體,或單獨,或三兩人,他們無所事事,可以說是無聊,但也可以說,他們找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在那裡打發時間。他們就像高爾基筆下那些普通人,閒著時就對著星空和大海發呆,想著生命的意義或無意義──劉慶元有不少畫,是可以這樣或正或反地解釋的,例如《沒話說》中,兩個青年人各自背靠著小巷的磚牆,相對無言。如果不是標題,則他們也可以是背靠著小巷的磚牆在閒聊,這幅畫也可以叫做《談話》或《閒聊》以至《無聊》。即是說,劉慶元善于把其人物置于一個多義和歧義的處境中,而這也正是抒情詩的一大特色。   後來我又陸續看到劉慶元更多的木刻,看到更多的抒情詩的場景。但這些場景正在轉換,從戶外轉移到戶內,但依然是私人空間,例如獨自坐在客廳沉思,或三五位朋友圍坐在房間裡吹牛或爭論,或一對男女在臥室做愛,或一對男女肩並肩坐在床上。其中一幅畫裡,一...

[轉。] 改變 2009——黃舒駿專訪 (with 改變1995)

圖片
改變 2009——黃舒駿專訪 ◎孫孟晉 (2009/4/17) (一周之間,要採訪四個法國導演,兩個歌手,一個鋼琴大師波裡尼,一個合唱藝術專家,還有……這就是我目前的全部生活,為一個電視節目出賣所有的力量。其實,對黃的感覺已經很遙遠了。) A:孫孟晉 B:黃舒駿 A:這個時代,不是你剛出道的那個時代了,你有沒有抵禦過?或者說,如何去平衡的? B:我覺得人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你有沒有很幸運地找到可以不斷轉變的角度,另外一個是,你即使知道這個時代改變了,你依舊想要保留什麼。這兩件事情是一直不斷地做平衡的。後面說的部分是千古不變的地方,比如像是我到現在都非常堅持,我不准任何人改動我的一字一句。說實話,我只想擁有自己一個小小的天地,維持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A:我記得你第一張專輯裡有首歌《天平座的女子》。在你身上,我也看出有天平座的氣質,平衡得很好。但同時,你又是非常苛刻的。你這個人在內心裡面永遠是苛刻的,你覺得活著累嗎? B:我的確是在歌詞文字的部分相當苛刻,我這麼苛刻的原因是:我越來越覺得這個社會是一個亂數。我們自己掌握自己心目中的美感或者準則的話,這無以為繼,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存在。那我覺得還能夠堅持在文字上的執著,當作我自己存在的一種自我肯定。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我在文字方面這樣執著,那是一個讓自己安定的力量,雖然那是相當苛刻,那會造成痛苦,但是痛苦過後,可以對生命造成一種安定的力量。我是可以承受的。 A:聽過你很多作品後,儘管發現你變化不少。包括你唱過一些像Leonard Cohen那樣的風格,非常陰鬱的。但我相信,你很早就找到了屬於你的聲音,在第一張專輯裡就出現了,這種聲音是你的標誌。你什麼時候開始找到這種聲音的。 B:我想我小時侯和大家一樣,是一個狂熱地聽音樂的孩子。那時候盡可能把身邊所有能找到的音樂盡量吸納到自己的小世界裡。各種音樂聽到之後,你會有一個傾向,這個傾向會自然地發展,其實那個聲音一直在。我自己對愛爾蘭的搖滾樂、民謠都非常地傾心,我一直覺得我好像聽到那個吹笛人的呼喚。自己在做音樂上,受到這個影響。所以從《我是誰》開始我就想展現我內心裡真正想展現出來的聲音。 我覺得每一個創作者都會面臨,你自己內心真正的呼喚。 A:我覺得有種評價是非常正確的。在你身上有種文人氣質,你有種情懷在裡面。而陳昇不同,是流浪歌手的狀態,完全和你不一樣的。你覺得評價得準確嗎? B:我每...

張懸「城市」的想聽會

城市裡, 愛的來臨當如是 所有浮生裡萬千的臉孔,讓我因你們而隆重                     ──張懸,「城市」 下午參加了一場特別的活動:裝閒同學在四四南村舉辦的新輯想聽會。簡單舒服的佈置:三張課桌椅、寫了主題的黑板、一個放映布幕,人數剛剛好的大家悠閒地坐在椅子上。黃子佼是主持人、特別來賓五月天的瑪莎同學,還有女主人裝閒同學,至於其他 Algae 團員則坐在場地最後方。採取的方式是聽一首歌、談一首歌,搭上歌詞字幕。當然,每首歌在聆聽者耳裡,自有其被投射的不同意義,這場活動不是要去制約大家對作品的想像延伸,純粹就是創作者的動機分享。 裝閒同學的現場照例是有很多可愛的笨事(今天的爆點是瑪莎送的吊襪帶),我這支禿筆無法原味重現,只好將韻味留待現場、簡要的交待一下所捕捉到的重點。 1. 城市 張懸說,這是一個單曲的時代。既然要出的是專輯,她希望比照一首歌談一個完整故事的方式,這張專輯也是由一個比較完整、有主題性的概念串起,「城市」這首歌就具有點題作用。歌詞十分張懸、很散文詩、充滿意象的風格,只是這回她不再沉溺於自語般的呢喃、對自己生命的剖析,而是進一步去看、去感受生活生存的周遭──城市。瑪莎說,這首歌的樂團編曲很年輕、很衝,完全可以感覺出來 Algae 盡情盡力散發的年輕活力。 2. Selling 懸談到中文語言濃厚的藝術性與隱晦性,總是用很多曲折、繞來繞去的話來形容一件不想說破的事。中文的語法形式和修飾是她很在意、留心運用的,只是所作的音樂又很西方的表達方式,而中西兩者的結合、協調,是她想挑戰的。 這首歌顧名思義,說著商業社會的特色:買賣,懸認為,其實所有的行為都是單純的交易、是很直接的,她把一些曾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愉快的普遍現象寫出來,「是首很酸的歌」。瑪莎形容,此曲有著「奇妙的任性」。我覺得,就像在描述一個大家都在做、又故作姿態的行為,忍不住想戳破、想有所堅持的一點固執和不滿。就像青峰在VCR裡說的,像張懸這樣有著美好個性的人活在現在的社會裡,會有點痛苦。 3. Beautiful Woman 昨天熱騰騰的MV才公開放送,由「花吃了那女孩」、「斯迪麥」廣告系列導演陳宏一執導。張懸說,這首歌是本著流行音樂的精神來寫的,雖然李壽全老師覺得貌似流行、還是不夠流行(笑) 這個城市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與文化,這首歌就是為同志而寫的。懸說,一路以來她碰到很多同志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