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2的文章

[走。] 台南行

連假去了台南。託某人之福,也謝謝朋友的親切款待,住在靜謐的田中農舍,除了遠方高鐵偶爾駛過,望出去是早春的秧苗。愛極了台南的小吃、古蹟、夜市和巷陌。市區馬路不大,但在古意和綠意之中,是步調悠緩的愜意,而有些積澱是歲月和地方帶不走的智慧,不愧是府城老都阿。

[劇。]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週日下午去看了舞台劇「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改編自陳俊志導演的家族史文字。黎煥雄導演的作品,還是一貫聲色光俱足卻不減寫實詩意,他曾改編過不少幾米作品,和音樂人陳建騏也是老搭檔。開場像極了電影,運用大量影片的視覺元素;舞台設計也靈活簡單。分成上下兩場「無父」「無家」,各有一首由演員演唱的主題曲,由萬芳演繹的上半場,把一頁家族滄桑與被愛的渴望,唱得人淚潸潸。萬芳一直以年來在情感上極度細膩的演出衝撞,其實讓我有些不敢靠近,但若能接受她在情感上的蛇鑽,很多細微的火花都會被撩撥起。 這齣戲另一個有意思之處,是除了主要演員外,大概有十位無名無姓、負責小角色與串場的「副演員」,他們也有許多舞蹈、旁白,幫助加強戲劇氛圍,甚至編導都不吝讓他們吐出自己的苦水,以再建構的方式抽離著批判挖苦,呼應著本劇主題:永遠注視著離散的悲苦,悲憫地觀看現實中的底層人物,即便在華麗舞台上,也別忽視了幫襯綠葉的熠熠。 接下來,要往南部巡迴了。也在劇中表演的高中同學,亦將返回家鄉,祝她未來的表演平安順利。而如果你曾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文字所感動,更不要錯過這齣精彩戲劇的衍繹。

[LGBT] Weekend, 2011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講述著一個週末兩個男人相遇的故事。 宣傳詞寫著 gay 版 before sunrise/sunset,如果你看過也喜歡 Ethan Hawke 和 Julie Delpy 兩個人的邂逅與談話,那麼你大概也會喜歡這部片的瑣碎與辯證。「大概」,是因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所討論的和身處的境遇,還是不一樣。 瑣碎,片段與片段的接續、斷裂,會讓某個主題延展與變形,會讓情緒平靜、激動與舒緩。況且,愛情在遇見的當下,多麼美好。 只是 Weekend 講述的,除了愛情,更多卻是兩個男同志的成長經歷與環境,所帶出的現在——低調的、偏激的、平凡的。在談話中,在街上,處在異性戀朋友中間,在獨處的房間,隨著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衝突和辯論,讓人心有戚戚焉亦莞爾一笑。 於是瑣碎的談話,串起出櫃與否,串起別人言語眼光的異樣、壓迫與傷害,串起你們我們之間的差異、自在、支持與反抗。 Tom Cullen 所住的公寓,是一棟外表高聳卻極簡的水泥建築,底下有綠地公園,窗外遠望是Nottingham 風景明信片一樣的風光——孤兒的他,時常靠著這扇窗,看戀人離去的背影,或只是靜靜待著。就像每個孤單、不斷嘗試遇見人、渴望被愛的個體,一開始也都是從愛的平靜裡面長出來的。 整部片的視覺乾淨舒服,Tom Cullen 和 Chris New 把安靜的和有個性的,演繹得細膩。 當然,既然是拍男同志的愛情故事,少不了肉體,也拍了不少用藥場景。看見性,看見每個同志的生活,也是這部片亟欲表達的瑣碎真實之一——拒絕去性化、拒絕有條件的平等。 電影主題曲是 John Grant 所唱 "I Wanna Go to Marz." 他曾經是 The Czars 主唱,我的愛團之一。聲線低沈,近似澄澈的品質卻聽得出來是酒與藥之後的沈澱。單飛後,2010年所出的專輯 Queen of Denmark 也正是 John Grant 自己身為同志的心路歷程。 ※ John Grant, "I Wanna Go to Marz" in Queen of Denmark , 2010. ※ Weekend 中文預告

[碎影] LOVE

圖片
今天的寧靜是看一隻貓喝水。 看巷弄裡的光影。 (總覺得她們的層疊與風在稀疏密語) 看老哥穿著汗衫在午後陽光裡拼組模型車。 (家裡全部的整理盒都上場了,一千多個零件的經典福斯休旅樂高) 看妳笑著而我哭著,with LOVE. (不論逆光側光背光正光,有愛,就會記得承諾的、擁有的與該好好守護的。珍惜。) ※背光,至少把雲影留住 @永康階 ※巷弄風光 @大安公園旁 ※顫 @大安公園旁 ※背。影 @大安公園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