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1的文章

人生潔淨:讀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圖片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作者:陳俊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0日 ISBN:9789571353166 2/19,大雨滂沱。那天是琪姊( 陳俊志 )回娘家(晶晶書庫)的新書座談。晶晶負責人阿哲,曾和琪姊同租一個屋簷下幾年,特別準備長達五頁的採訪稿,這場座談的文宣上也寫著「言論尺度大開,心臟無力者請勿參加」。 大學時修過朱偉誠教授的同志研究課,當時阿哲被請來分享 228公園作為男同志情慾空間的歷史轉折。琪姊則是第一次見到——紅色的格子襯衫、牛仔褲,活力十足,怎麼看都不像四十幾歲。 琪姊是個率性、可愛、用詞直接的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所謂燃燒著的熱情。他時而沈浸回憶,空氣凝結,大家並肩掉進慘澹泛黃的往事;時而將阿哲的提 問,往創作理念的方向拉,耙梳著(文學)理論的肌理與視角,以及酷兒理論的翻轉解構;時而回到歡樂、自豪的補習班時期百年孤寂連續劇;也掉下清淚,當述及 姊姊的死亡、與親密暴力帶來的遺憾與恐懼。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是琪姊花了五年時間,所完成的家族史。作為一名男同志,其中既有自身的情慾與生活,也有對家人的反凝回視。在引人的可親文風裡,娓 娓道出五年級生的時代際遇,也衝撞了台灣文學所缺少的書寫角度與方式。琪姊分享,該書過去作為紀錄片陳遞企畫案時,遭到評審以「弒父」之大逆不道為由,闖 關未果。這本書所揭剝家族的真實赤裸,有讀者反應比為《家變》第二。我則是邊讀,邊暗暗心驚,一方面心疼這樣的自我書寫,挖出多少歷歷心痛;一方面也擔 心,如此直面直陳家族種種,會否引起再度的齟齬與傷害?(果然,座談會後數日,後者不幸發生) 然而不斷地自我揭露、直面迎擊、挑戰歧視,不正是同志運動波瀾起伏中的常態?琪姊曾在電視上與李敖舌戰兩次,也在出櫃後,面對父親的高壓驅逐,瘋狂於同運三年。他戮力於同志紀錄片的拍攝,記錄他人,也詮釋自己。 父與子 此書既是一個家族的過去,不免座落彼時家國、經濟的脈絡。陳父曾是台灣五0、六0年代名盛一時的「爵士彩色沖印公司」老闆,但展店太快,遂如夕陽落山,迅 速敗落,負債二千萬。為逃避當時仍有刑責的票據法,夫妻二人逃往美國,跳機做工還債。四名子女留滯台灣,開啟了離散序幕。傳統教育下的男人是很壓抑內斂 的,琪姊書寫中的父親,性格霸道、脾氣暴烈,既在負債

橋與河

圖片
※點擊有大圖。 完整的台北市河濱自行車導覽圖 久雨天氣終於放晴。下午三點半,出發騎腳踏車。照舊從公館自來水廠出發。 遊人沒有意料中多,大概三天連假,很多人選擇拖著皮箱出門。炙熱的陽光,舒服,這一季陰雨太久,連我的小橘龍頭接榫處,都微微生鏽了。各式各樣運動的人:慢跑、健行、棒球、壘球、足球,聚集在一起玩遙控飛機的,還在華江橋下幾個直排輪場,看見直排輪曲棍球。各種各色的狗兒:和主人玩著丟接球遊戲的,或只是盡情奔跑。不少人闔家待在樹蔭下的草坪野餐,有人只是靜靜享受著河面微風。一個人、兩個人、很多人,不管怎樣的數字,都在呼吸午後悠閒的空氣。 近來常想著,昇哥說過:「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人的落地和離世,都是得獨自面對的未知。孤獨、寂寞似乎是大部分人所恐懼的,於是我們積極結交朋友,尋找神話中宿命失落的一半。若能對孤獨或寂寞釋然,找到接受無常的眼光或強壯,是否我們都會更安定一點? 車行過大稻埕碼頭,照例下來沖沖涼水、洗把臉,想著對岸新北市(台北縣)的車道應該做好了。遂從台北橋穿越淡水河。走在台北橋上,河面十分寬闊,一眼望去遠方的高樓大廈,迷濛在視線裡。河水飽滿,一隻魚在水面上跳躍。 交錯在三條河流之間的交流道和大橋,錯綜複雜,十分壯麗 。 左邊是寬闊的水,右邊是拉高的堤防牆面,來自不同方向的高低交流道和橋墩,流線交錯。 也因此讓我分心往大漢溪騎去,經過三重跑到新莊。 只好在新海大橋趕緊牽引而過,沿板橋,往新店溪走,終於在永福橋順利回到自來水廠出口。整整騎了三小時,豔紅的夕陽在我身後迅速沉落。中永和附近的車道仍在施工,不平整的路面,加上比預定多出來的迷路行程,讓我屁股酸痛。 回程到伊瑪利填肚子,稍事休息。這裡的白酒蛤蜊麵, 蛤蜊肥碩,加上點辣椒,味道清甜。遂以學生時代的最愛,結束疲累但滿足的下午。

形式不能

妳站在稜脊上 我的眼越過妳的肩 看到的再不能只是妳 風雲湧動 情感在每天的日子裡玩著自得其樂的捉迷藏 以自己的胎動 頑強更張 我(們)試著刻下文字       放一首歌       翻閱盡其多的書       看進幾場電影       走一些路 卻都只是 形式不能 形式不能 妳再也不在我面前笑 妳和遠方的風雲一道 擁動 沒有人能再傷害妳 徒留我在形式之間折騰 捍衛憤怒悲傷 是笑亦是哭 形式不能 形式不再 形式寂滅 形式重育 形式滲漏 滴滴答答的模組裡 析出我(們)心底的存有       靈識的語囈 不能形式 ( Note: For the girl passing away. Also for the love I loved.   死亡與離去本是相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