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9的文章

[轉。] 我從來不懼怕這個社會(賈樟柯訪談足本)

圖片
作為青壯派最受矚目的大陸獨立導演,這篇訪談不論提問或回答,甚為精彩,提供了一些比較鮮活的背景來瞭解賈樟柯這個人與他的創作關懷。稍微排版和補正闕漏的標點符號,變色處亦為我所加。 我從來不懼怕這個社會(賈樟柯訪談足本·上) ◎張曉舟 (2009-04-23 00:50:54) 2009年2月2日晚,聊於賈樟柯公司,刊於《時尚先生》3月號,該期雜誌有一個賈拍的「時裝大片」,20年的一個紀念,發表時刪去1000多字,標題為《我從來不害怕這個社會》。下面這個手記也沒有發表。特別感謝《時尚先生》編輯王英傑的錄音整理,但有差錯蓋由本人負責,比如發表時將《叫魂》的作者孔飛力的名字搞錯。 對於轉載但不註明出處的新民網等網站,我再次警告,數年前,《新民週刊》還曾未經同意照搬我在《城市畫報》的專欄。《瀟湘晨報》誠意轉載但怕這怕那刪這刪那,把一萬多字的訪談刪至3000字,還不如不轉。 那天我們在飯桌上看《南方週末》,該報的年度文化致敬榜向左小祖咒致敬,結果這老兄的獲獎感言不感謝主辦單位卻感謝自己的作品(「偉大的、神奇的、錯誤的、猥瑣的傑作」),並且還與時俱進地扯到搖滾樂迷奧巴馬——批評在中國40歲以上的人都不聽音樂了——還扯到了老年社會。 40歲——不管是左小祖咒還是賈樟柯都已逼近這道中年門坎,其實在30歲的時候,他們已經提前向自己的青春道別了,左小祖咒在《廟會之旅》中寫道:「再見,可愛的小伙子」,而賈樟柯在《任逍遙》中乾脆讓那個老大 突然死掉,用大街上送葬的花圈把他抹掉。 《二十四城記》請陳衝出演,請翟永明編劇,本身就非常80年代,賈樟柯這位「K歌之王」總是遏制不住跳出來高唱那些80年代老歌。當山口百惠唱出《血疑》,銀幕上打出葉芝的詩句: 在青春說謊的日子裡 我在陽光下招搖 現在,我萎縮成真理 但翟永明這個譯本剪葉除花了,這樣譯也許完整一些: 葉雖有千千萬萬,根卻只有一條 在青春說謊的日子 我在陽光下花枝招展 現在,我萎縮成真理 小賈已成老賈,坐擁名利、地位、話語權,與房地產商的合作,與世博會、亞運會的合作,令他高調佔據主流社會的制高點,自然也會令他受到質疑。《二十四城記》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當然是大的,但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只是一個小作品,萎縮成真理固然是境界,但真理和藝術的平衡向來是最難的。 恰好在此時,他不可自拔地沉入歷史,他工作室的書櫃中塞滿了關於清朝服飾、習俗、傢俱、錢

幾部電影(Waltz with Bashir, 靖國神社, 二十四城記, 送行者)

圖片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 此片是曾經身為以色列士兵的導演,志在反戰與紀錄的半自傳,以導演自身回溯所失去的大屠殺記憶與反省為基底。跟隨著影片主角的走訪與追尋,前半部描述了戰爭中士兵的記憶與戰場緊繃、殘酷的狀態;後半部則是當黎巴嫩的長槍黨人、被選為總統的 Bashir 被暗殺後,信仰基督教的長槍黨民兵進入 Sabra and Shatila 這兩個巴勒斯坦難民營,大量屠殺了婦女、老人和小孩(屍體甚至堆堵了狹窄巷弄),所有糾結纏繞的宗教與種族的夙怨夙仇,化作一陣悽戾的腥風血雨。( 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wikipedia )    由於這兩個難民營是在 IDF(以色列國防軍,Israeli Defense Forces)的監管之下,當時的將軍(後來成為總理)Sharon 難辭其咎,因為以色列方面的縱容、包庇,曾經造成以色列上一代苦難記憶的大屠殺,復又重演。 導演用寫實又帶著意識流的動畫手法拍攝,就某些戰場實景與人物的心理狀態切入、大量的質問與談話、更為自由的譬喻與氣氛塑造,使得動畫手法比實地拍攝,有更震撼人心、穿梭實幻的效果。當然,結局真實的新聞畫面,無疑將營造的情緒拉抬到震撼的最高點。    此外,電影配樂由 Max Richter 抓刀,時而迷離、沉幻、陰鬱的音樂,將士兵的心理與生理狀態,烘托到位,情緒渲染力很強。Veronica 已 專文推介 這位迷人的德國新古典音樂家 (喜歡卡夫卡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不多贅言。 ◎ 影片介紹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是一部「大膽的動畫記錄片」。在這部影片中,以色列導演阿里·福爾曼試圖給觀眾還原他對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的記憶。   1982年6月,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武裝入侵,佔領黎三分之一的國土,重兵圍困貝魯特。9月15日,1000多名巴勒斯坦難民於遭到以色列侵略軍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血腥屠殺。 幕後製作:   導演阿里·福爾曼當時是以色列軍隊的一名士兵,他親眼見證了這段歷史。今年是以色列建國60週年,拍攝《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顯然有這方面的考慮。本屆戛納電影節,這部電影是22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之一。   雖然說這是一部動畫電影,但其實影片的原始素材都來自真人採訪。為了拍攝這部電影,福爾曼與多位當年的戰友進行對話,然後將講述的內容用動畫手法進行表現。影

[筆記] 社會主義失敗了。而今資本主義也破產。下一位?(Hobsbawm & Tawney)

感謝瓦礫的翻譯。Hobsbawm 這篇發表在衛報的短文,簡潔地觀察了英國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的狀況,並在政策的歷史與走向上,給予建議。其中「然而不只是與過去三十年的經濟與道德假想稍大的斷裂,一個進步的政策需要的更多。它需要關於經濟成長及其帶來的富足是工具而非目的的信念回歸。目的應該是它對人們生命、生命機運與希望所做的那些。」這一段話,讓我想起最近閱讀的一位學者,正巧他也是工黨歷史中重要的人物。 托尼(R. H. Tawney,1880-1962),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批評家、教育家。曾先後任教於格拉斯哥大學、牛津大學,並擔任倫敦大學經濟史教授。代表作有《16世紀的土地問題》(1912)、《貪婪的社會》(1920)、《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1926)、《中國的土地和勞工》(1932)等。此外,托尼也是一名積極的社會—政治活動家和改革家,他服務於不少公共教育團體並長期擔任英國政府的經濟顧問。50多年持續的社會實踐及其思想和人格,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望和尊敬。(以上改寫自網路簡介) 《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一書是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對話,只是Tawney 更著重外在歷史條件的情境與變化。在描述了歐洲與英國如何從中世紀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一個有機體社會:基督教幾乎滲入生活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在社會不公、救濟與道德的譴責批判上 (宗教法庭的權力) ,轉變至現代宗教與經濟行為 (書中特別著重高利貸的辯詰) 相互的平行無涉。有機體被瓦解了,中產階級開始出現、茁壯,商業貿易與農業土地之間的保護 (為了羊毛製品的產量所出現的 圈地運動 ,造成許多人口流失) ,尖銳對立,宗教幾乎完全從世俗的政治與經濟行為理論的討論中退開,並且在教義上,從對道德的堅持與對資本家放貸圖利的指責,到清教徒將商業行為轉化為榮耀上帝的工具與條件之一。當然,清教徒在敵視、破壞了腐敗教會組織的戒律之外,也著重在自身戒律的建立上,但是以信仰作為地上烏托邦的內在驅力,像喀爾文教派在比利時所作、以集體主義的方式表現出來,就是可怕的高壓恐怖統治的傾向。此外,清教徒過於強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聯繫,排除了對社會的憐憫 ,加上對貧窮的譴責 (將之視為懶惰的、不道德的) ,最終強化了個人主義的誕生。 第一段的引文,正是 Tawney 在此書結論所強調的。即便整本書敘述了一場歷史偶然的、勢不可擋的資本主義發展,

台北河濱自行車道

明明人類在自行車之後就發明了摩托車和汽車,為什麼要想不開騎腳踏車呢 Orz... 今天騎了5.5小時 至少有50km(加上早上有一小段到木柵動物園,用公路車爬坡真可怕,好路面它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沒多餘贅肉;加上點 20~30度傾斜,馬上讓人「生不如死」。看到有些牽引道45-50度,長200m,很多人照衝不誤,太猛了,雖然這樣很危險)。中間停下幾次照相,所以時間應可再節省點。到了紅樹林某軍事基地入口處,沒力氣再繼續往淡水,只能憑河遠眺、徒呼負負、下回再戰! 感謝某車友大叔和可愛的阿公阿嬤給我指引,從基隆河跨接到淡水河得過橋、淡水河畔的路線也比較複雜,中間有些小銜接標示的不很清楚,但大致順利,除了回程沒水腰又很痛加上以色列食物店客滿之心願不遂外。 聽說昇哥要挑戰1600km的京滬線(報導如下),相信完成過鐵人三項的他,能順利達陣! 心得: 1. 一禮拜騎一次長程就夠了。要去淡水必得早上出發,到達後吃個飯、休息一下、下午回程,才不會太趕太累。騎腳踏車只要稍事休息,後勁十足,不像慢跑一休息就虛。 2. 傍晚六點左右蚊蚋變多,面罩巾很需要,不然邊騎牠們邊往臉上招呼。 3. 環島還要背行李,單日可能得百K、連續至少一星期,真要練一下,雖然我個人比較傾向完成墾丁、台東和花蓮段的四分之一就好(哈) ※騎自行車其實不適合拍照,一來車道窄,美景稍縱即逝;二來停停走走的,會打斷速度,所以照片拍得不好,大家加減看吧,以後會挑有意思、有感覺的出手。 劉金標「京騎滬動」挑戰1668公里長征 孫大偉、陳昇、林秋離陪騎 2009/04/15 撰稿‧編輯:江昭倫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完成台灣單車環島後,5月9日將挑戰從北京到上海的「京騎滬動」計畫,陪騎的名人包括廣告人孫大偉、海碟唱片老闆林秋離和歌手陳昇,一行23人將在20天內完成長達1668公里的長征。   高齡75歲的巨大董事長劉金標,是個無可救藥的自行車狂熱者。2年前完成台灣單車環島夢想後,下一個壯舉就是挑戰從北京騎到上海,長達1668公里的「京騎滬動」長征之旅。    陪騎者當中不乏知名人物,包括廣告人孫大偉、海碟唱片老闆林秋離和歌手陳昇。劉金標的女兒劉麗珠表示:『領騎的人最主要的人裡面,除了董事長(劉金標)之外,還有他的特助許立忠,還有林老師(林秋離),他是基金會的顧問;孫大偉也是我們基金會的顧問,另外一位就是我先生(楊懷卿),他是醫生

Fresh Start

圖片
人的生活要有變化,就得身體力行做些變動,而好好的「自我調整」是今年給自己的座右銘。有鑑於平常已經夠苦悶了,雖說某些暗沉是創作必要的狀態,但我想,安頓好身心也是創作所亟需,所以正努力在生活的縫隙中找尋一點正面能量。 最近迷上單車,喜歡踩著踏板所引燃的身體驅動,買了台 貧窮級入門公路車 (算一般通勤車,還有,我買的是比較好看的橙黑色 :P),週末午後會出去跑跑。大致路線是從公館進入,沿河濱路道往北,目前目標是騎到淡水的 有河 讀詩(686店長說,可把車放在二樓陽台。大家就別客氣,哈)。( 台北市河濱車道地圖 。現在很多緊鄰捷運的河道入口處,都有租車服務,沒車也很方便。) 今天出發時間晚,只騎了一小時到延平河濱公園。最近台北平常日的天氣都不好,但週末卻晴朗無比。傍晚騎在河邊,出遊的人很多,有一家大小,也有全配備的騎士們,看著成片柔柔亮亮的草地,在旁邊和我一起奔跑的狗狗,還有夕陽俐落而不吝嗇地灑在一座又一座橋上,真好。當然,專心致志拼速度的話,是不太能分心欣賞景色的,人生也是這樣吧。 傍晚回家,購置了車前燈(河道是沒有路燈的)、座墊包,把擋泥板拆掉、減重,明天應該會帶相機拍點東西。先看一下別人的照片吧 : ) ※ 台北迎風河濱公園 。 ※ 台北迎風河濱公園 。 ※ 河濱公園台北浮洲橋段 , originally uploaded by yada2222 . ※ 永福橋景福單車道 , originally uploaded by 阿德 . ※景美河濱,originally uploaded by alidarb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