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 2012)

很巧的,Qs 作者 blur 也寫了這部電影 ,可見這部作品的精彩讓很多人心有戚戚焉。底下也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看「雙面勞倫斯」,很難不想起「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2005. 舊文 )。一樣是MTF(Male to Female,男跨女)的跨性別者,冥王星裡的Partick,愛的是男人,他的命運與愛爾蘭交織在一起,死亡的意外、華麗視覺所交織而成的強烈衝擊,伴隨70年代的流行樂曲,在腦海裡炸成碎碎花火。A wild and fabulous story. 至於勞倫斯,他在一段熱烈的男女情愛裡,同樣MTF的身份,卻處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之中——在大學教授外國文學,也是剛得文學獎的新秀。年過三十五,他告訴女友,靈魂一直裝在錯的身體裡。於是這部片注定,除了跨性別者出櫃後,所必定遭受的歧視與奇蹟——被家長抗議、丟掉工作;莫名被人毆打;餐廳裡,不時有人過來進行言語的嘲弄騷擾;而就在一切最低落的時候,得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溫暖。 導演更深刻細膩地處理勞倫斯與女友、家人之間的關係。深愛勞倫斯的Fred,決心支持他。然而,原本瘋狂笑鬧的生活,瞬間必須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與歧視,壓力讓Fred染上憂鬱症,也失去導演工作。和MTF在一起,既考驗她對身體的接受度,也粉碎原本主流關係的想像與保護傘。 在關係的分合與拉扯中,勞倫斯越走越遠了。生活中經受的歧視,讓她越來越堅強、腦袋明晰,即便仍深愛著 Fred。但那樣的守候、等待、復和、努力追求的生活,最後卻也看清,Fred跟不上她了——即便待在她不愛的丈夫身邊,但舒適安全的中產階級生活,屏蔽了任何歧視的可能。即便,Fred並不快樂。 所謂「社會結構性歧視」在當事人周遭的效應,以撲天蓋地、無比具體的方式展現著。 我們看到,一位才氣縱橫、生活無憂瘋狂的作家,如何被鍛鍊為一名戰士 ——Larence 讓那位(曾經害他丟失工作的報紙單位)採訪女士,從一開始的不瞧一次正眼,從容說出新一年的篤定;也如同一開始對她尖銳的 Fred 姊姊,給她電話與擁抱的接納。而導演的細膩,則呈現在Larence的母親身上,關係中的冷落,讓她點出愛情自私傷人的獨白。 華麗的場景、炫目的調度、運用大量獨立音樂與古典樂的相互刺激、配樂與劇情之間一氣呵成的連貫。這是我第一次看加拿大魁北克導演 Xavier Dola

兩人

遊行結束後的這一個多月,逐漸感到身心舒緩、骨子裡的閒憩。其實一個多月來,行程也未多滿,但零零碎碎的家務事、陪伴朋友家人等等,心裡的倥傯激動,總算平穩。 11月某週末,某人跟我說,二天彷如悠然長假。恢復兩人小廚的樂趣——簡單弄幾道蔬食、搭上一二塊甜點,在家晚餐一直是我最歡喜期待的——那是兒時一大家子圍桌晚餐的安穩投射,於我是安定生活最具體觸手的象徵。不管一天工作多忙多累多平淡,世界與台灣社會還有多少動盪,同志平權仍有多少未來得綢繆面對,只要和某人一道家常晚餐,就是安頓。再生。 手機裡多了鑽研料理的食譜App,有空時也一起做早餐喫。暖胃也暖神。想起父母為了孩子,清晨起、夜半臥,少少的睡眠與體貼的照拂,雖然我們還未進入婚姻或計畫有個孩子,但經過生活迎面的砂礪與微風,有點懂得歲月中經常付出的堅持不易。 →更多請到 Queerology 。

[記。] 2012 流浪之歌音樂節:平安隆、宮永英一與Message(巴奈)

圖片
流浪之歌音樂節,十年了。一直很懷念06年在大安森林公園聆聽平安隆的三弦琴與生祥的表演( 日誌 )。今年為著好久不見的巴奈,再度與平安隆相遇。當然,現場發生的,不論好壞、無法預料、都是不可重來的一部份。10/6晚的演出陣容除了所期待的,竟還有 龍哥 ! 流浪之歌的演出,包含著世界音樂的多元樂種,不是現代慣常的主流,往往考驗著多數聽眾對旋律與既定範式的背離、包容。

[記。] 台灣同志遊行十年回顧論壇之二【空間的聚集,運動的匯集】

※感謝真情酷兒Vincent大哥,只要有同志座談等活動,必定親臨現場錄音紀錄。歡迎大家重溫論壇的精彩 現場錄音 。 還記得大學時修了朱偉誠教授「同志研究」通識,其中一堂課邀請了前晶晶書庫負責人阿哲來分享新公園。新公園即是現在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即便你不是男同志,相信接觸過白先勇《孽子》的朋友們,都耳聞過此地。學習建築的阿哲,以所擅長的空間研究,寫出 《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 ——「公司」即是新公園別稱。

歷史洪流裡,人的存在何其微。 於是意慾荒頹,是為虛無,亦為無可摧。 -- 很多時候,妳並不需要傾聽,卻只想給予一個擁抱。 --

王輝明醫師:新世紀蔬食文化‧腸道健康長保平安

有機蔬食的概念,現在已有許多管道取得。這場演講是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的分享。王醫師準備了一百多張PPT,有醫學原理的講解分析、近世諾貝爾獎重要發明介紹,當然也有目前奶、蛋、魚、肉,如何遭受環境污染與大量生產所造成養殖的非人道境遇,十分不健康。有機蔬食與益菌排毒,也是對環境友善、尊重生命生態的連動概念。大家可以花一點完整的時間,好好瞭解如何吃得健康、遠離疾病。  

台灣同志遊行,十年。

因為擔任今年台北同志大遊行文宣倡議組組員,多了機會接受各式訪問。藉此機會,彙整一下自己看到的遊行十年,也為10/27登場的大遊行暖身~~....更多請見 Queerology .

人間師格(Detachment, 2011)

圖片
詩意細膩的影像,有著近來處理最好的悲劇題材。 藉由一位代課老師,帶領觀眾進入美國嚴峻的公立高中環境。那裡有著最叛逆的孩子,暴力、性、自殺、虐待動物的陰影,隨時上演籠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尖銳,不論是師生、老師之間、老師與家長、親子之間。那樣的對話與每天所必須面對的棘手,逼使老師們必須有著最堅強的生存智慧,抗拒麻木與絕望。 然而,老師也是凡人。沒有家長的關心奧援,加上自身也有各自的問題壓力,於是漫走、淚水,主角不斷浮現的兒時陰影,是成人永遠無法褪去的脆弱。他說,孩子有著最聰明的心,洞悉世間黑暗。 以教授古典文學為業,提醒著書本孕育想像力的重要,清醒而有意識地維護內心、對抗商業社會的誘惑威脅、看清行銷所帶來的大屠殺。最醜陋的資本主義,在惡名昭彰的公立學校可能拖垮當地社區房價的演講中,展露無疑。 面對自殺與死亡,主角朗誦著愛倫坡《亞瑟家的傾頹》。導演以廢墟場景展演著內心與外在世界傾頹的具象,然而,既是生之掙扎,當老師告訴學生:捱過去,平安渡過當下,未來會更好,You will get better. 卻因為太多的壓力苦楚、缺乏陪伴,她等不到了;另一邊,街上遊蕩的少女,卻因為彼此的善意扶持,存活下來。帶著夕陽餘暉的重逢場景,是歡愉的美,也是不斷崩悔中的希望,微弱溫暖。 片名Detachment,是一種生存生活的狀態。在這個日益孤獨解離、不懂怎樣去愛的現代社會裡,此片直指的幽黯艱難,令人震撼。

漫步同安街—兼記心酸酸工作室「耳語」

圖片
友人推薦,由 心酸酸工作室 在 藝穗節 中演出的「耳語」。 好久沒看實驗小劇場。 依著紀洲庵文學森林的路線指示,從古亭捷運站2號出站,走到出口後面的同安街,直直走。     這一帶鄰近台師大的老社區,有不少可口小吃。一路上,看到大家在車輪餅前排隊,斜對角有剝皮寮來的老麵店,馬路對面有烤包子。我和某人最後選擇了泓得素食,麵條稍爛,但整體口味清淡,可推。 純粹因為朋友的推薦而來,完全沒做任何功課。沒想到這是一部以拉子和女性情感為題材的成長作品。以紀洲庵簡單的場地與簡單的道具來應用。演員分成國中、大學、此刻三個階段,描述兩位女子之間的感情,共六位女演員,加上二位遊走不同階段、角色的男性演員。演員們極有爆發力,演繹得細膩,劇本也寫得好,把女生之間親密、依賴又拉扯、帶著佔有慾的友誼情感,演得入扣。某人開場沒多久就哭了,我則是陷入回憶。相信對不少拉子而言,青少年生活的情感總是這樣酸酸甜甜、單純而深刻。 現在回過頭去,也許距離還不夠遠,也還不適宜進行詮釋。但這樣一齣可愛的作品,卻讓人回到很多青春美好的當下。非常有潛力、不只是作為小劇場的作品阿。 回程看到一間裝潢素雅的咖啡店: 雷孟 。真是處處有驚奇的巷弄,也提醒我們許久未有的閒散心情。慢步。 走到永康街,遇見另一位朋友,也剛看完藝穗節表演。還好,生活中我們都還沒忘記素人創作的力量,卻也不免擔心如破報 反對一切小而輕的東西 所說,小清新之外的我們還有沒有深刻與視野?所以素人很重要、誠實也是,生活的平穩幸福,正來自經歷過的那些晦暗,輕盈是走過後的悠悠心緒。

[側寫] 我們結 / 解婚吧 2 - 婚姻/通姦的性解放

碰巧 Queerology 最近幾篇文章都在討論性、愛之間的關係,有感於拉子圈整體輿論氛圍對此議題的不友善(實踐當然沒停過),正好把 9/9 剛舉過的遊行論壇 ,作個整理紀錄。對我而言,不論你 / 妳選擇單一忠貞、多重、 無性戀 關係等等,擁有平等選擇的自由與空間才是最需要爭取與在乎的。  時 間:9/9(日)13:30~16:30 地 點:台大校友會館302B教室(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主持人:大 尾 第七屆同志大遊行總召 與談人:阿 球 同志諮詢熱線多重伴侶關係團體帶領人 崔 妮 異性戀多重伴侶關係研究者 許秀雯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執業律師 楊雅喆 電影「女朋友*男朋友」導演 什麼是多重關係?..... 更多請見 Queerology .

靜沈

圖片
充滿療癒的兩天。去看了「愛你三天多一天」,義大利愛情輕喜劇。調皮帶著缺陷的人物性格,與愛情若即若離的踩踏,幽默著墨「單身歧視」議題。只是看著美好劇情的當下,不禁想著,如果LGBTQ等我輩中人,可以不用一直與社會結構性的歧視對抗、輕鬆好好談場美麗戀愛,多好……。 即便無可挑剔的是,我們坐在去年相遇的同一個影廳、同一排座位。愛情總有著戲劇化開場,往往並不浪漫,但看著妳對我調皮深情地相視而笑、在我臂彎裡深深睡著,一切彷如昨日,一場過於美好幸福的夢。 昨天參加熱線義工的私下聚會。感謝R提供好吃的午餐餐廳,還有充滿無印良品風格的家。住居空間果然低調忠實地展現主人性格。大家閒聊笑鬧之際,還有專業塔羅師提供心理諮商(無誤)自己所問的,早在心中有許多想法感觸,但和A一來一往之間,如他所說,「梳理」了諸多紛亂,很多內心給自己的答案獲得支持,遂能安放。非常療癒系的塔羅牌經驗。 繼續整理新租地。足夠的玻璃櫥櫃,總算能把書們和唱片們一字排開展架,驚喜發現不少歷史中的遺落。重拿出老爸國中送我的CD Player,接上ELECOM攜帶型喇叭,完滿樂音繼續陪我在安靜空間裡,整理粉塵中的記憶瑣碎。仍有許多經營得慢慢完成,耐心醞釀。 靜沈世俗之心。

[技。] 謹防社交工程釣魚

最近讀到  WIRED資深記者受「駭」實錄 ,好恐怖,整個數位生活被摧毀…。 提醒大家,如果你跟我一樣,在虛擬世界已慢慢留有更多足跡,盡早做好隱私安全的防範,定時更新並注意密碼強度,千萬別把過于私密重要的個人資料,放在網路上! 先從Google和Facebook的兩步驗證功能做起,並善用加強密碼安全與管理的好服務: → 啟動Google兩步驟驗證功能教學 → Facebook帳號保安的手機簡訊認證教學,開啟登入許可雙重驗證   →  LastPass 收購 Xmarks,組成跨瀏覽器帳號密碼、書籤雲端同步  也建議大家仔細閱讀  預防網路身分遭駭,《WIRED》小撇步確保資訊安全 ,並留意 OAuth 的權限問題與信息隱憂 ,目前大家經常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帳號,登入、註冊新網站,這就是常見的 OAuth 授權認證 —准許第三方應用程式來讀取自己的個人資料及相關發文權限等等。往往為求便利,大家都是一路按下「確認」鍵,卻不會仔細瞭解相關技術及授權內容,等於給潛在的危險應用程式開發商,開啟無往不利的便門。 稍微花一點時間更改密碼、備份資料,可以降低很多數位生活的風險喔!

本部落格新增粉絲頁訂閱~

圖片
從善如流,申請了 本部落格的FB粉絲頁 。 作為RSS訂閱的Blog,似乎慢慢退出大家日常慣用的收閱頻道,往往FB一打開,一大堆好友及粉絲頁、社團訊息,迎面轟炸過來。因此,申請粉絲頁主要為了方便大家訂閱,「主動」進入大家的收閱習慣,但文章內容還是會放在Blog上、而非FB的網誌功能。 就像不來恩 最近在噗浪上的討論 ,FB畢竟是私人企業,對於搜尋引擎與網路連結的支援,並不夠開放,很多FB的好內容只能靠好友分享轉載,才有機會見到,卻往往從Google或Yahoo!等公開搜尋中消失,對於網路的公開性及知識分享,非常不好。 另外,不以個人FB開放訂閱,是因為公開 / 私人的權限時常需要更換,有些朋友也會介意留言討論在公開頁面上被看到。 所以本部落格粉絲頁,功能在於發送Blog更新消息、分享有意義的推薦連結,也成為一個和大家輕鬆溝通、不會額外造成負擔的往來平台。 歡迎大家來按「讚」囉~ ^^

[LGBT] 魯豫有約-21年的同性伴侶

※魯豫有約-21年的同性伴侶,第一集。 用生活實際的姿態與勇敢決定,開拓出友善 關於婚姻、成家、忠貞,或許不夠激進,但成就一種平淡也是不易 生活的經營以及他人並不困難的寬容,有時是藝術, 有時卻也必須上升至社會制度的衝撞,畢竟這樣才能普及並適用到所有人的保障。 (當然,保障也可能有適應不良的問題,畢竟法與制度通常不足或有僵硬之處) 而我常想,這是兩種視角取徑的不同 存在於老輩和年輕世代之間,也存在於並不總是喜歡衝撞制度手段的朋友 是並行卻不一定是衝突 就像「女朋友‧男朋友」電影裡的:一個人只是意見,一群人就是民意了。 而對很多LGBTQ的朋友來說,生活是展示也是無所不在的運動。

七夕……萬芳所凝聚的,持續著。

圖片
七夕。 還記得妳問我這個日子,當時傻傻排了義工班次。 妳訂了私心喜愛的小酒館。(註1) 昏黃的燈光,老房子裡的餐廳,慵懶。同樣的地點氣氛,彷如昨天的演唱會重現。 我穿著剛上完瑜珈課的運動服,妳一身輕盈洋裝。沒有情人節的架勢,卻有老夫老妻的篤定輕鬆,期待一頓能好好說話的晚餐。 沒有鮮花,沒有禮物,這陣子生活軌道的轉換,加上正在樽節開支,我們沒忘記生活的浪漫——心靈的彼此觸動互通。 聊到昨晚的演唱會,在同一首情歌我們開始落淚。不為自己哭。淚眼朦朧,我偷偷轉頭看著妳的淚珠直線滑下。為著知道妳過去的辛苦而哭——多年付出,分手後心理的折磨,那些耗損的痕跡與青春,我知道瀟灑如妳不會後悔,卻忍不住為妳心疼。 「可是我還是學不會」每個人分手時都不想學會。那些時刻與過程,想來都會讓每個人的內心不小心朦朧一下。 我們邊聊邊哭,昨晚的碰撞,內心的湧動在此刻流出,而愛,就像萬芳說的,在我們之間流動。 七夕,是女人與女兒的節日。(註2)很珍惜,這一天晚上也是我們兩個女人心契的片刻。不管有伴沒伴,真地,有各種愛的流動不息才是最重要也最必須被守護的。 願天下都是有情有愛之人。別忘記如萬芳,好好說一句:「你好嗎?你快樂嗎?」 註1:大推華山的三重奏 Trio。由調酒老師王靈安所開,從安和店發跡。華山店菜色較多。這裡的調酒和小菜(Tapas),價質量兼具。 註2 :作家曹麗娟 寫得好 。   自己照顧自己 ,收於「相愛的運氣」,2002。 演唱會的最後一首歌,萬芳慎重拿起歌詞,認真唱著。她特別關心落單的人。散場的是歌者的舞台,也是你我人生的起承轉合。     作詞:陳信榮     作曲:黃韻玲     我在舞台的幕後看你 靜靜坐在昏暗裡 把眼角的淚慢慢擦去     學會獨立真的不容易 我常說要好睡好起     在這首傷心的歌裡 終於可以放聲哭泣     我們仍然保持距離 卻明白關心的意義     不要讓傷心抱得那麼緊 只是唱了一首抒情歌曲給你     不確定能夠一直陪著你 難過時要懂得照顧自己     你在感情的背後哭泣 慢慢習慣撐下去 讓脆弱的心沉默不語     那個男孩真的沒福氣 不懂得好好珍惜你     *在一個有霧的夜裡 終於可以放聲哭泣      哭完後要更有勇氣 去面對未來的難題     #不要把回憶抱得那麼緊 只是唱

萬芳: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 @Legacy

※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收於同名專輯,2012。這是一首給爸爸的歌 : ) 很難相信,萬芳已經45歲了。 在華山特區倉庫,是夜的Legacy分不清是屋外颱風的暴雨聲,還是屋內風扇轟隆作響。老舊的倉庫,昏黃的燈光,瞬間有種過往與現時的雜混。投影幕上播著萬芳製作專輯的過程。小小的錄音室,一樣偏暗的光線,她像一隻貓,專心蜷伏在一桌錄音設備前,手拿著麥克風,唱著;或是拿著紙與合作的人交談著。一室專注緩慢溫柔。 就像這個現場一樣。 說起萬芳,六、七年級生都是聽她的歌長大的。還記得印有滾石Logo的卡帶,還有那一首首九零年代的膾炙金曲。(她始終都在滾石旗下阿) 接著,台灣唱片業從黃金時期開始轉型,往日榮景不再。正當眾多昔日歌王歌后紛紛轉戰大陸,萬芳卻轉身開始舞台劇與電視短劇的探索。早年她給人的印象,就是帶著狹慧的女生,有那麼一點點個性。進入劇場之後,感覺她探索自己更多,更貼近自己,也更讓我們看見真實的她。 演唱會前半場,萬芳和十九兩樂團、唱片中合作的樂手,依著新專輯曲目,一首首表演。這張專輯每首歌都有獨立的故事,也是她目前人生心境及所遭遇故事的縫合。萬芳的歌聲,一向鑽人心弦,而這張專輯實是她的成熟之作——不惲不火,卻是情感深深沈積,讓人也被深深撼動。講對爸媽的情感,也講愛情;有成長的喜悅,也有老去的殘酷詩意;有病中的想望,也有面對大自然的純粹。 一場療傷與釋放的旅程,在緩慢細緻的節奏裡,輕輕說著現代人「記憶斷裂」的主題。 萬芳的現場,堪稱人生必看一次的那種表演——時而溫柔、時而搞笑幽默、時而極盡的放開——狂暴又溫柔,讓人又哭又笑又rock又靜默。更何況,她似乎永遠停留在二十歲的樣子,讓人不覺歲月,難怪我也恍然踏入錯置的時空,或者,被她帶到情感需要再度被撫平的當下。 飽滿。不知不覺也被帶出、釋放更多能量。 看見十九兩樂團的小提琴手Rickie,依舊狂野甚至有點粗暴直接的演奏,始終如一。還記得幾年前在誠品門口,跟擺攤的她買過明信片,還要我記得跟她聯絡(笑) 一樣是純真率性有些不願跟上快速時代的嬉皮,所以大家都走到了一塊兒吧。 謝謝萬芳,如此美好的一晚,一起真誠面對分享生命生活思索感受。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台灣同志遊行聯盟」宣傳貼紙~

圖片
提供以下貼紙和語法,歡迎大家拿到Blog或網站上使用~點擊貼紙後,會直連到官網。 一、熱線:貼紙+語法框 呈現以上效果,請複製以下HTML語法至Blog或網站: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LGBTQHotline/go" title="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tickeraction.com/LGBTQHotline/sticker" alt="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border="0" /></a><p> <textarea name="a2" rows="6" cols="30" onfocus="this.select()" onmouseover="this.focus()" style="border: 3 dashed #fcc">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LGBTQHotline/go" title="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tickeraction.com/LGBTQHotline/sticker" alt="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border="0" /></a> </textarea><br /> ※請複製貼紙語法,盡情轉貼! 二、熱線貼紙 單純只要貼紙的話,請複製以下語法: <a href="http://stickeraction.com/LGBTQHotline/go" title="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target="_blank"><

革命婚姻?Let's Rock the Marriage!

這一次在queerology的稿件,我整理了近期參與遊盟、伴侶盟活動的見聞思,包括民法草案要點摘要、有河座談的紀錄及台灣第一對拉子佛化婚禮。一起多想想婚姻這檔事 : ) 請見  http://queerologyorg.blogspot.tw/2012/08/lets-rock-marriage.html#more  

Garbage Gig @Taipei

圖片
終於看到Garbage( 樂團介紹 )了!雖然站在音控台前方的我,可以感受到可怕場地(世貿二館!)的強大回聲echo,不過老團就是強,才開場十分鐘,精湛實力完全掩蓋了場地瑕疵。 第一次聽Garbage ,是大學時。彼時什麼音樂都聽,也貪心地想什麼都聽到。於是只要聽到朋友推薦的、雜誌網路介紹的,都會上 AllMusic 找樂團四星以上專輯來啃。Garbage 就是這樣因緣際會撿到的。 我也永遠不會忘記,還在認同迷惘的年輕時刻,聽到Queer這首歌。在一種格格不入、莫名悲傷與憤怒的情緒中,聽到有一個人擁抱怪胎,以電子和狂爆直率的硬搖滾,透過極具穿透力的女聲聲線,毫不遲疑地把你安穩的包裹起來。而擁抱邊緣議題,擁抱各種異質,也一直是主唱Shirley Manson 為人津津樂道的反叛特質。 ※Queer ※Androgyny 如今,闊別七年,Garbage推出全新專輯,也首度來台開唱。Shirley Manson在現場,好感性,講了好多,也邀請樂團團員一一上台說話。老實說,以樂團的實力,大可保持一種發片的流行度就好,但可以明確感受到,他們是很清楚、誠實地在面對自己的樂團,即便擁有全球銷量千萬張的紀錄,並未因此放棄、或被磨蝕對音樂和個性的堅持。 主唱提到,在台受訪時,有人問她對同志族群的看法,她說(大意):Of course, I love gay. We (the band) all love gay. No matter you live in the box, or out of the box, or live in-between, we all love you. We may be not perfect people. But we are trying to be good person, be responsible to what we do. And that's it. 真的,就這麼簡單!以愛與良善為本質,所展現的包容與活力,即便創團近20年,身段依舊優雅詭麗堅實。 接著她獻唱了 Cherry Lips (Go Baby Go !),送給LGBTQ的朋友們。 謝謝他們。即便自己多年後,才算對 Queer 有點感悟——作為變態變異的生命力,是活力多元而非邊緣性的自怨自哀。Queer 是

張娟芬:罵幹的方式(評論旺中事件)

圖片
※旺中合併後的版圖(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 1. 旺中事件裡的媒體巨獸,對多元議題及論述有很大的操控及傷害性,其中當然包括LGBTQ等相對邊緣的族群,以及性權、愛滋運動、性平教育等議題。 2. 最近回頭讀張娟芬的《同女出走》和《姊妹「戲」牆》。前者是不太軟的學術論文集翻譯,講述了女同性戀主體逐漸從女性主義中獨立出來。後者聚焦於台灣女同性戀自身的壓迫史及社會處境。特別是後者犀利、慧黠的筆法,清楚地講述又不致艱澀,如同這篇文章,會讓我覺得:看,這就是一個好記者或有新聞價值的報導與評論,所帶給讀者邏輯清晰、具思辯性、及感染熱情的力量。 謝謝她,也提醒我們該珍惜、守護並且返看自我的努力。 罵幹的方式 ⊙張娟芬 寫於 2012年8月3日 20:11 · (本文歡迎轉載轉貼) 這幾天中時報系處理黃國昌的新聞,為台灣報業的新聞倫理,創下新低。我以為這是自明之理,也是至明之理;但現在看來,似乎還是需要解釋與論證。好的。Here it is. 1 過去並沒有那麼美。 戒嚴時期,沒有新聞自由可言,這不用多說。解嚴以後,黨報與軍報還是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這也不用多說。余紀忠手裡的中國時報,似乎被視為台灣報業自由主義的一個據點,這一點,我不盡同意。 關於中國時報,我至少記得兩件事情。 第一件是一九八八年,中國時報記者鄭村棋、吳永毅、張玉琴決定籌組中時工會。資方另外糾集了一批人,也要成立工會。一個產業只能有一個工會,於是形成了資方與勞方賽跑的情形。組工會要三十人連署,資方軟硬兼施勸退勞方工會的連署人,害他們剩下二十九人;但是勞方另外補了一批人進去,仍然合於申請要件。勞工局雙手一攤,要求兩個工會協調。九月四日,工會勉強成立了;九月十二日,中國時報解雇鄭村棋,把吳永毅與張玉琴調到編譯組。他們三人向勞工局申訴,吳永毅與張玉琴不服調動,還是去採訪組上班,三日後被解雇,理由是曠職。在衝突中,吳永毅被鐵門夾傷送醫。 那是余紀忠手裡的中國時報:要組工會就開除。 第二件事情是中國時報記者跑了一個珍貴的獨家新聞,不利於長榮集團。稿子被硬生生壓下了,直到那則新聞紙包不住火,其他的媒體都知道了,中國時報才放這篇稿子通行,因為余老闆和張榮發素有私交。那位記者憤而辭職。我忘記了他的名字,那又是前網路時代,所以孤狗不著。但是莊慧良在《批判與再造》第九期寫過一篇 〈市

保守派基督徒與同志婚姻

接下來,會有比較多近來自己接觸議題的紀錄、思考。也希望大家看到「性解放」、「性自由」等詞彙,貼上牛鬼蛇神的標籤之前,願意花一點時間,讀一下之所以這麼主張的脈絡。 請移駕 Oueerology .

圖文小記:台北自來水園區

圖片
週末午後,帶母親出門閒步。忽爾雷陣雨落,躲入大水管避雨。旋止,信步拾上觀音山步道台階,乍見天晴美景。雨後涼快,心情亦美。 ※ 台北自來水園區 (思源街16-1號)位在公館河濱腳踏車道與台灣大學之間,有兒童戲水泳池與登山步道;亦有巴洛克式古蹟建築,現為自來水博物館。該地亦為婚紗攝影熱門景點。 ■水廠老古蹟 ■ 美麗的古老建築 ■ 水管零件展區 ■ 大水管 ■ 忽然一陣大雨 ■ 觀音山步道 ■ 雨後天晴的瞬間 ■ 台灣鄉間常見的 圓仔花

Stanford:Instagram 創始人分享創業經驗

※ 在新浪上的十集公開課程視頻 。 底下為內容摘要: 多結交朋友 :特別是有經驗的前輩、或在同條道路上的同輩們。 做出使用者真正需要的產品 :不要丟給使用者產品,才去解決他們所遭遇的問題。相反的,列出使用者最想解決的五個問題,做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產品。因為解決後,所吸引的廣大使用者,以及龐大使用者規模所帶來的問題複雜度,才是重要、也是宏觀的問題。不要作出超出這些問題範圍的產品。 不要成為隱形創業公司 :也許在特定領域、需要保密的有用,但讓使用者進行測試,測試這個產品是否為大家所需的、愛用的,回饋是很重要的,否則花費苦工後可能乏人問津。 早點失敗,並盡可能的失敗 (failing early and failing often.),失敗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人」才是最重要的 (People matter.):尋找最適合的投資人,而不是可以給你最多錢的投資人。他可以相信你所投身的事業,並且這些融資只要足夠達成目標就好。 產品原型才是最重要的 (Prototype matter.):比起大量華而不實的圖表簡報,讓投資人可以把玩產品原型更重要。 創立一間公司,不僅僅是創造一個產品而已 (Building a company isn't just building a product.):創業者大約只有 50% 時間花在產品開發上,其他 50% 則在處理其他法律、庶務性事務。此外,創立團隊(Team building)也是很重要的。畢竟,你需要合適的人來幫忙把想法付諸實現。 點子就在路上 :具有創意的點子是在生活中,不斷堆疊、並串接、拼貼起來的。 越早開始創業越好 ,因為你已經在一路累積、蒐集對你有所助益的人事物。 合夥創業的關係 :先一起做一些小項目,測試彼此是否適合共識。然後,各自負責所擅長的,但也不忘記徵詢對方關於自己所正解決問題的看法。並且確定彼此對於所投入的項目,有共同的熱情。擁有合夥創業伙伴的好處是:永遠有一個人懂得、可分享你正面對的創業難題。 最終還是熱情地投注、盡可能接近使用者、結交良師益友、盡量累積失敗與經驗等幾項基本原則,才是創業、或開啟一個career,最重要的事。

關於部落格的資訊聚流二三事

圖片
自從 Google 閱讀器 和 Delicious (美味書籤)改版後,使用者原本可在服務裡輕鬆完成 RSS 自訂輪播的服務,嘎然而止。若你使用的是Google提供的 Blogger,很多自訂小工具(Widget)很方便,但對於使用者如我、擁有另一個仍在大陸經營的歪酷,版面模組只有 html自訂器 可用、並限制 iframe 語法,甚為麻煩。 於是我從 Delicious 離開,跑去玩 Tumblr 。這是一個提供多樣來源擷取的服務。如下圖所示,依照使用者想發表的:文字、照片、引用文字、分享連結、閒聊、音樂和影片——提供這幾個類別方便的擷取和呈現方式。另外版型(Template)也很多樣化,是介於 Twitter、Weibo 和 Blog 之間功能的中長部落格,兼具書籤服務,玩法彈性。 另外,近幾年興起的待讀書籤服務,例如 Instapaper , Pocket (從前的 Read It Later),也是使用者在閱讀大量資料時,可跨裝置(multi-devices)暫存的好幫手。這樣的服務主要是面向使用者本人、不對外的。我目前使用的是 Pocket,不管在 Firefox, Chrome, Mobile App中,都有好用的擴充外掛(extension)和小書籤(bookmarklet)。當我們在瀏覽大量的Facebook, Twitter, Plurk等資訊時,遇到比較長的連結文章、或不適合當下心情閱讀的,可以利用這項服務暫存,等到適當時刻,再仔細閱讀。只是我想,如果這樣的待讀服務,可以整合 Delicious 一樣的公眾書籤功能,兼具對外,就太棒了! 此外,最近也研究起個人資訊匯流的雜誌服務。一種是 Overblog 、 RebelMouse 之類,可以聚合自己在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Tumblr, Google+ 等等社群網路服務(SNS)訊息,因為現在使用者有偏向資訊零碎化、片段化的特性,朋友們所著重使用的服務也不盡相同,一網打盡文字的、時事分享的、影像等不同屬性,是這類聚合型個人雜誌的嘗試。當然,早前雖有 FriendFeed,但介面呈現方式不若現在 Timeline 或 Pintererst 之流的圖片行列化,來得視覺化、親切。 話說回來,昨天找到 好用的免費輪播器 ,可整合多個 RSS

李維怡:如何愛

李維怡是一位香港的文字創作者,也是社區組織的實踐者。底下是明報對他的專訪,關於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對人的影響,特別是親密關係與情感支持的部分。 ※延伸閱讀 文章參考網址: www.inmediahk.net/node/1002260 李維怡部落格: https://fleurspirit.wordpress.com/ 李維怡:如何愛 【明報專訊】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上午5:20 一場盛女之戰,從公仔箱蔓延到線上線下的評論空間。由對參與者的評頭品足、追訪與起底大搜查,到港男港女樂此不疲的口水仗;知識分子搬出女性主義、性別定型乃至傳媒責任,嘗試深化議題,說來說去又彷彿落入「認真你就輸了」的圈套。 製作人智商是高的,連罵聲都早被計算作刺激收視之用。 一切都是商品。《盛女》節目是商品,節目裏的「人生教練」在推廣各種各樣的商品。那商品教大家——「每個人都是商品」(教練Winnie語),你我在職場上都出賣自己,情場裏又何必例外?你不認也得認,還是認了它,然後把自己包裝得好好睇睇以便賣出去吧;怎樣包裝?購買我們提供的商品就可以。 在高度資本主義的香港,說「每個人都是商品」某程度上也符合社會現實。問題是,我們除了服膺於此邏輯,乖巧地等待被認購和被淘汰外(凡商品注定被更新更美者淘汰),是否別無他選? 「由於慣性和消費需要所帶來的速度,每一個滿足感都缺乏仔細經營的細節,因而很快消失。同時,由於我們所有感官都長期暴露於這種變幻無常的驚嚇感中,就更引發內心的自我安全機制,令我們難以學習經營長期而細緻的關係。」 在習慣符號和標籤的社會裏,不容易快速地概括李維怡是誰。她沒有全職工作(在資本主義底下這簡直是原罪),兼職教一點書,大部分時間投放在沒有收入的事情上。文化界和社運界最熟悉她,前者因為她出過兩本書,在台灣很有聲望的聯合文學獎裏得獎,卻不願被稱做作家,認為應該叫文字耕作者;後者因為,她九十年代已參與天台戶抗爭,及至近年的利東街、反世貿、天星皇后、反高鐵以至較不受注目的舊區重建事件,都有她的身影。但如果大家對「社運人」的理解限於衝鐵馬、搶咪掟蕉,她又不是。她花很多時間在社區組織上,走進每個街坊的生活處境,相對於傳統社工和議員自上而下的「我幫你爭取」,維怡更想讓街坊們明白和學會為自己爭取,並建立屬於民間的媒體,協助基層街坊拍攝和講述自己的故事。

同「性」之事

請見  queerology .

更改版名小告 w/ 劉華真:美好的種子

前兩天把用了十年的部落格名字換掉,「安靜地,流動著」默默滑進自己的文字史裡。在今年的新年革命文中,提過自己這一年,著重行動勝過文字。過去擁有大量時間思辨、沈溺於文字雕琢,如今比較像是速記,生命倥傯紛然的片刻,尚待更大一片時間沈澱、整理。如今換成「尋找語言 2.0」:尋找語言,尋找適合所面對對象的語言。對於書呆子如我,如何把話說得家常平易、幽默有趣,都是練習。至於 2.0,取自互動之意,更多是現實生活面。我知道,我一直不是明星型部落客(笑)何況這是一個變動快速的時代,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的服務與話語數量,爆破性成長,更不用說在快速訊息流中,人們對大段文字之不耐。但我總覺得,一來為己,是為記錄;二來求幾點火花,也許映進幾個人的眼裡,燃起一點希望之彩,都好。 當然,各位也發現,這一年來,我的書寫多是 LGBTQ 社群之事,少了音樂、生活分享或較深層的探索。過去,我的認同並不完整,所缺漏的正是實踐動力,而不以行動實踐,永遠不知道那個環節少了什麼、得面對哪些衝突和該柔軟的。所以這一年來,不管感情或同運,加上而立之年的危機,關於人生的意義,關於「真正在心中的道路」,猶仍摸索著更接近、更超脫、也更是生活一部份。上班族生活,讓我看到更多所該珍惜的時間,與精力所該耗費的意義,也獲得一些歪打正著的充實和反照,都在體驗得更清晰。 尤其,把人、空間與主題去作一種異質性的衝撞。譬如,把只聽古典樂的人拉到搖滾場子去,把都市小孩丟到鄉下種田。一直以來,覺得自己處在主流的邊緣與邊緣的主流,時常淌著半身臉,穿梭。而沒有歸屬感的調皮、能動與試圖挑戰,讓我漸漸發現自己是不滿、不安於室的傢伙。重要的是,對於那些憤怒與孤獨的時刻,對安身立命的本質更加明晰和堅定。 最後,轉來劉華真老師,今年對台大社會系畢業生的演講。願下個十年,自己能好好覓得穿梭你我之間藩籬的語言和姿態,並保有真實的靈魂。 ☆☆☆ 2012/06/09社會系小畢典。劉華真老師,美好的種子。 各位煎熬了四年的畢業生,各位勒緊褲腰帶付了多年學費的家長親人,蘇主任,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首先讓我謝謝B97畢業班同學的盛情邀請,讓我來這個特別的場合和各位講一點話。我就像一般正常的致詞人,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情不自禁答應下來,想著時間還早,到時候再說,然後到了典禮前的一個禮拜

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80回顧展

圖片
上週末去台中,特地到國美館看劉國松的「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80回顧展」。以前都只知道台中科博館,原來國美館也是幅地甚廣、設備很好的展館,尤其一路從精誠三街的Foro咖啡,沿著美村路散步,吃到美味便宜的點頭冰,也牽手而過下著黃金雨的阿勃勒樹海。回顧展包括了六個時期:學生時期、狂草抽象系列、太空系列、水拓系列、漬墨系列和西藏組曲系列。國松先生在師大奠定了中畫和西畫的紮實基礎,接著開始「不安於室於現狀」。曾是五月畫會的一員,不僅思考著中西畫的交鋒,並且在傳統畫裡,積極尋找已經發展七百年的文人畫工筆之外,更開闊的可能。他讀中國繪畫史,發現火畫、水畫,遂身體力行慢慢試驗,做出水拓;嘗試在水墨中的黑白意境進行翻轉調度,遂不問辛勞發展出「劉國松紙」的特殊材質。 展場裡,大大寫著:「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認識傳統即是反傳統的一個過程,也是為達到創造的一種準備。」國松先生不拘泥於筆,嘗試著任何筆觸所無法展現的效果媒材;同時堅持藝術來自於生活,總把時事題材帶入畫題中,緩慢細緻的發展。關於他畫中的思考、用色,所呈現出的美與時空進程,的確為中國繪畫開拓出另一異境,讓人停駐良多。 文化認同與中國水墨畫:劉國松六十年的藝術探索 策展人 / 李君毅 劉國松常用的一方印章上,鐫刻著「一個東西南北人」的字句。此印文具體而微地反映了在其藝術創作歷程中,他所面對有關「東方」與「西方」、「大陸」與「台灣」,以及「傳統」與「現代」等文化課題的挑戰。從劉國松多年的繪畫創作與藝術論述可見,他以高掌遠蹠的勇氣及識見作出回應,不但為其作品的文化身份尋求定位,並且成功創建水墨畫興滅舉廢的現代轉化。 原籍山東的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經過多年戰亂的顛沛流離,作為一個北方人的他,在1949年隻身來到南方的台灣。劉國松在師範大學完成藝術學習後,義無反顧地顛覆當時主宰藝壇的保守勢力,成為了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和其五月畫會的同道們,為求踵武發揚中國繪畫的傳統,不遺餘力地引入西方的藝術觀念與技巧。 劉國松早期的繪畫創作與藝術論述,皆濡染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念,諸如對當下的執著、個人主義的浪漫情懷、歷史進化論的信念、嶄新科技的追求,以及人文主義的個性解放。但不同於五四運動的先驅們,他對盲目求新與全盤西化的作為,抱持著批判的態度。劉國松堅信若捨棄傳統而附麗於西

喂,這裡是同志諮詢熱線,您好!

週末下午,陽光明媚。 亮晃晃的光線迤灑而入熱線大教室,每個人都輕鬆活潑起來。 照例現場只有包括我在內的兩位生理女性。 到七月,新一期義工接線將滿一年,這場團督因此有點回顧展望的味道。 夜盲帶著大家逐一分享:自介(這每個小組每次討論都要來一輪 XD)、當初為何到熱線當義工、經過近一年服務又有何改變。 大家分享著各自在不同情境下來到熱線,失戀大概佔了一半吧(笑)也有不少帶著自我認同的探索,一路在熱線逐漸成長、厚實起來。無論如何,從同志慣 用、隱身的虛擬空間,回到實際場域的人際互動,很重要,彼此的溫熱、扶持或矛盾、衝突,都讓我們對 LGBTQ 社群中不同特質的人,有更多認識與理解。而經過這些相處的陪伴、磨合,無形中也累積成為參與社會的義工服務中,最可貴的人際網路連結,甚至某程度成熟鞏固而為另一種家庭的想像與功能。 透過各自生命經驗的分享,回顧歷程中的摸索、前進、改變與思考,也映照自己的來時路。特別助人工作,即便基本的熱情與戰鬥(憤怒)態度很重要,但沒有相關的技巧或檢討,很容易遇到階段的撞牆期。.... 在 queerology 繼續閱讀

有朋自遠方來!

大陸友人來訪,帶她喫了南川麵館,並到Rufous坐坐。仿若走入時光隧道,我們都還是大學生的暑假,天南地北地聊著,聊感情、聊生活。朋友算是所謂的富二代,但卻極有理想主義的懷抱,現實中遂有不少磕碰。談大江南北她所認識的江湖中人,也談社會企業的實踐。縱是玄談,但聊著聊著對生命生活的火花,暢快。 正好下午聽了趨勢科技老闆娘陳怡蓁( 報導 )的演講,離開創業17年、年營收十億美金的跨國(transnational)企業,她自封文化長,仍想回到原本中文系專業的文化藝術領域,加上作過人資,也兼職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董事長 。今天她分享了車庫創業的風雨,她和念哲學的妹妹如何在商場中靈活轉型,如今妹妹正是趨勢的CEO;最後轉回心理分析,仍舊回歸到「安身立命」,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怎樣把 job 變成 career。 總之,都是自己正在摸索介入社會位置的思考。飽滿而有點激動的一天。

[轉。] African Social Networks Thrive in a Mobile Culture

這篇文章提到目前非洲社群網路的發展情形,特別非洲有著特殊的文化與社會經濟背景,加上不同年齡層使用手機/臉書所形成的不同社群型態,於是非洲的網路工作者根據這樣特殊的脈絡去切入,逐漸發展出符合非洲自身需要的社群與跨智慧/功能性手機的app應用,自成一股獨特勢力。非洲由於貧富差距極大、自然的與人為的災害不少,2008年時,肯亞的一群公民記者,發起了 Ushahidi 的開放自由軟體( open-source software ),這套以web 2.0精神為基礎的通報(事件)平台,結合LBS和諸多強大的社群網站外掛,搭配手機SMS與官方app的公眾表列式站台蒐集,以及便於輸出資料的各種API,成為許多國家公益用的災難或社群經營的通報系統。期待未來,非洲的眾多人口與面對苦難的智慧,所長出的網路樣貌阿。 African Social Networks Thrive in a Mobile Culture New and fast-growing mobile social networks could challenge Facebook's growth on the continent. Thursday, April 19, 2012 @technology review, published by MIT By David Talbot When young maize crops began failing in parts of Kenya earlier this month, the bad news—as well as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farmers could get seeds for other crops—spread on many Internet sites, including Facebook, which has 38 million users in Africa. But it was a mobile platform called iCow —which allows 11,000 farmers and other members to receive livestock-management and other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that

[觀點] 在瘋狂裡,直挺挺的撐著待下去:行為藝術家謝德慶 | [POTS]

圖片
讀這篇報導,有很多思緒——想起「生命在他方」,美好的虛無總在鏡射另一面之不存在與無止境的追尋,其實是生命生活的本質;想起佛家與現代主義的虛無;想起有、無烏托邦的投射……。關於生命與時間之中,人所存在的意義,謝德慶以身現實踐虛無的方式,單一而深刻的呈現,迫使觀者在如許震撼中,不得不去參與、面對,每個人切身相關的人生觀議題。於是激烈的虛無主義行動裡,反倒激起對生命另一層次並不偏廢、安靜的思考之所需——無用之用遂為剛強。 在瘋狂裡,直挺挺的撐著待下去:行為藝術家謝德慶 | [POTS]   文/陳佳汝 2012-03-29 23:58 這是一個既緩慢又艱澀的寓言故事。 謝德慶,這個自1980年代時即在紐約藝術圈常見的名字,代表著自我生命的極限挑戰,也是一個不可解的謎題。他以生命的不斷試鍊來探索存在主義的真義,從1973年,他在溫州街發表的第一個行為藝術作品《跳》開始,到1986年的《一年行為表演》結束,是他最為巔峰的創作時期, 他以各種別人看似怪誕的自虐行為,來見證生命與時間、空間本質性的矛盾與錯蹤複雜 。爾後,1986年,他發表聲明:「我就只是活著」,長達13年的時間,他創作作品,但不發表,這是他的「消失」。如同他生命中不可見的隱晦基調,他以極為激烈又極為低調的方式來創作,件件如謎般的作品卻如同史詩般震撼著世人。這位備受歐美當代藝術界推崇的藝術家,已經被視為一個傳奇。在2009年,美國兩大重量級美術館分別展出他的作品,一為紐約現代美術館,另一為古根漢美術館,他的行為藝術作品已經收入西方藝術史的脈絡發展中,英國學者與藝評家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與謝德慶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訪談,出版了《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一書,成為探討其作品最為完整和重要的著作,中文本由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龔卓軍教授所翻譯。2012年三月,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邀請謝德慶分享他的創作,這也是他37年後返台,第一次的公開座談活動。亞德里安說:「謝德慶的時代終於來臨了!」但我想說,他的時代早在三十年前就來臨了,是我們走得太慢。當他在紐約做第一個作品《籠子》時,已經引起歐美藝術界的震驚。然而在那個80年代保守的台灣環境裡,卻飽受批評。一些評論說他是嘩眾取寵、神經病、該看醫生。諷刺地是,台灣的藝術界總是要等到西方的肯定後,我們才又急急忙忙地為大

[LGBT] 曖妹(Circumstance, 2011)

請見 queerology. 

[LGBT] 同與不同

同步發表於 queerology.

[LGBT] 你,看見了我的櫃子嗎?

往後將有部分文字發表於 queerology ,裡面還有其他圈內寫手的精彩分享,請大家不吝移駕,感謝 : )

[走。] 台南行

連假去了台南。託某人之福,也謝謝朋友的親切款待,住在靜謐的田中農舍,除了遠方高鐵偶爾駛過,望出去是早春的秧苗。愛極了台南的小吃、古蹟、夜市和巷陌。市區馬路不大,但在古意和綠意之中,是步調悠緩的愜意,而有些積澱是歲月和地方帶不走的智慧,不愧是府城老都阿。

[劇。]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週日下午去看了舞台劇「台北爸爸‧紐約媽媽」,改編自陳俊志導演的家族史文字。黎煥雄導演的作品,還是一貫聲色光俱足卻不減寫實詩意,他曾改編過不少幾米作品,和音樂人陳建騏也是老搭檔。開場像極了電影,運用大量影片的視覺元素;舞台設計也靈活簡單。分成上下兩場「無父」「無家」,各有一首由演員演唱的主題曲,由萬芳演繹的上半場,把一頁家族滄桑與被愛的渴望,唱得人淚潸潸。萬芳一直以年來在情感上極度細膩的演出衝撞,其實讓我有些不敢靠近,但若能接受她在情感上的蛇鑽,很多細微的火花都會被撩撥起。 這齣戲另一個有意思之處,是除了主要演員外,大概有十位無名無姓、負責小角色與串場的「副演員」,他們也有許多舞蹈、旁白,幫助加強戲劇氛圍,甚至編導都不吝讓他們吐出自己的苦水,以再建構的方式抽離著批判挖苦,呼應著本劇主題:永遠注視著離散的悲苦,悲憫地觀看現實中的底層人物,即便在華麗舞台上,也別忽視了幫襯綠葉的熠熠。 接下來,要往南部巡迴了。也在劇中表演的高中同學,亦將返回家鄉,祝她未來的表演平安順利。而如果你曾被《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的文字所感動,更不要錯過這齣精彩戲劇的衍繹。

[LGBT] Weekend, 2011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講述著一個週末兩個男人相遇的故事。 宣傳詞寫著 gay 版 before sunrise/sunset,如果你看過也喜歡 Ethan Hawke 和 Julie Delpy 兩個人的邂逅與談話,那麼你大概也會喜歡這部片的瑣碎與辯證。「大概」,是因為同性戀和異性戀所討論的和身處的境遇,還是不一樣。 瑣碎,片段與片段的接續、斷裂,會讓某個主題延展與變形,會讓情緒平靜、激動與舒緩。況且,愛情在遇見的當下,多麼美好。 只是 Weekend 講述的,除了愛情,更多卻是兩個男同志的成長經歷與環境,所帶出的現在——低調的、偏激的、平凡的。在談話中,在街上,處在異性戀朋友中間,在獨處的房間,隨著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衝突和辯論,讓人心有戚戚焉亦莞爾一笑。 於是瑣碎的談話,串起出櫃與否,串起別人言語眼光的異樣、壓迫與傷害,串起你們我們之間的差異、自在、支持與反抗。 Tom Cullen 所住的公寓,是一棟外表高聳卻極簡的水泥建築,底下有綠地公園,窗外遠望是Nottingham 風景明信片一樣的風光——孤兒的他,時常靠著這扇窗,看戀人離去的背影,或只是靜靜待著。就像每個孤單、不斷嘗試遇見人、渴望被愛的個體,一開始也都是從愛的平靜裡面長出來的。 整部片的視覺乾淨舒服,Tom Cullen 和 Chris New 把安靜的和有個性的,演繹得細膩。 當然,既然是拍男同志的愛情故事,少不了肉體,也拍了不少用藥場景。看見性,看見每個同志的生活,也是這部片亟欲表達的瑣碎真實之一——拒絕去性化、拒絕有條件的平等。 電影主題曲是 John Grant 所唱 "I Wanna Go to Marz." 他曾經是 The Czars 主唱,我的愛團之一。聲線低沈,近似澄澈的品質卻聽得出來是酒與藥之後的沈澱。單飛後,2010年所出的專輯 Queen of Denmark 也正是 John Grant 自己身為同志的心路歷程。 ※ John Grant, "I Wanna Go to Marz" in Queen of Denmark , 2010. ※ Weekend 中文預告

[碎影] LOVE

圖片
今天的寧靜是看一隻貓喝水。 看巷弄裡的光影。 (總覺得她們的層疊與風在稀疏密語) 看老哥穿著汗衫在午後陽光裡拼組模型車。 (家裡全部的整理盒都上場了,一千多個零件的經典福斯休旅樂高) 看妳笑著而我哭著,with LOVE. (不論逆光側光背光正光,有愛,就會記得承諾的、擁有的與該好好守護的。珍惜。) ※背光,至少把雲影留住 @永康階 ※巷弄風光 @大安公園旁 ※顫 @大安公園旁 ※背。影 @大安公園旁

走春

初四 某人結束了在高雄遊玩的兩天。 感謝可愛的家人,他們總讓我強烈感受到被愛的幸福。 託某人的福,讓我這離家多年的遊子,也更認識家鄉——愛河的遊船風光,蓮池潭遠眺,錯身而過的 左營眷村香園牛肉麵 ,有著幸福午後陽光灑落的 肉燥飯店 ,橋頭糖廠的閒走風光。 某人和老媽在公園裡快樂地盪鞦韆;一夥人晚上八點半無飯可吃,卻尋覓到有著濃香米漿的四海豆漿。廣闊的美術公園與農十六公園,新興的高雄規劃區,整齊、美麗、生活機能方便而悠閒…。太多太多。 特別喜愛並肩在愛河橋畔,不經意的壯觀煙火秀,輕擁著妳,是靜止實好的幸福。 下次要來腳踏車之旅,多停留幾天,慢慢享受更深入的美食風光。 也多陪陪家人。每趟回來,老大人們的頭髮又花白些許…。 初五 繼續如同老人般喜愛曬太陽。 早上陪老媽去小學母校轉轉。校舍雖老,七彩油漆一上,依舊繽紛亮麗。兩隻狗兒懶懶地在門口曬著暖洋。一群小小孩奔跑進公園,我也就著嶄新的運動器材打著太極遊拳。 下午帶奶奶去美濃賞花。 豔陽高照。美濃兩旁寬闊雄武的大山,搭配著青平農田,間或休耕地是一片花海, 車子不多,走走停停著拍照,大人小孩都很開心。 車行過月光隧道,路旁盡是火焰花樹。到杉林國中看看。是間小學校,卻有小橋流水,如同公園花草扶疏,還有遠東的回收保特瓶磚小涼亭,同花博夢想館一樣。 學校旁是慈濟的大愛社區,災後遷集至此的小林村人。 很難想像再往前進的美麗山林,曾有如此悲劇。 再過去,則是郭台銘永齡基金會贊助的杉林有機農區, 房舍十分現代化,據說用企業化經營有機農業,可惜年休不給參訪。 傍晚至美濃市集旁五十年老店的 有能粄條 用餐。 豬腳滷得入味清甜、骨肉分離,炒尖花瓣、冬瓜封, 當然還有粄條,俱皆是客家老店的好手藝好味道。 夕陽西下,在大山大水之中,車行過水稻、橙蜜蕃茄、菸葉交雜的農田, 回想著當年反水庫的往事。如今生祥都有可愛女孩兒一名, 當年返鄉的大學青年,如今是種田也種音樂的中年歌手了。 感謝高雄的太陽,大家的笑臉與上了年紀的疲累,都在橘黃色裡, 駐留回憶。走春完後,是新的一年與對自己新的期許—— 關懷不變。 ◎走春相片集 from Flickr

[影。] 巴黎妓院回憶錄 & 龍紋身的女孩(美版)

週末看了兩部很有力量的女性電影,加上場面都很寫實,沒有逃避,震撼加倍。   ※巴黎妓院回憶錄(House of Pleasures, 2011) 描述十九世紀初,巴黎一家高級妓院的生活。服裝和背景是法國熟悉的奢美,透過螢幕,彷彿能聞到女孩們身上的香水味。她們以身體為職業,周旋在不同男客之間,想盡辦法留住熟客,抱著一絲絲被贖身的希望,以及不斷跌入又幻滅的愛情憧憬裡。而妓院生活中,因為食衣打扮與身世種種,永遠無法償清的債務;面對性病的危險,無可預知的暴力,以及金錢與性之間赤裸非常的壓迫、歧視與傷害;女孩們之間的情誼和生存的堅韌與麻痺絕望。搭配經典的七、八0年代搖滾歌曲,時空既為錯置又是延續——關於妓女普遍的悲慘命運與生活,並未隨著時空有何差別。 有幾幕寫實而可怕的性暴力。此片集合了幾位常見的年輕法國女伶,表演都很到位,把時代的浮華與命運的低吟,用很美的手法呈現。 ※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2011 ) 之前就很期待美國版。片頭的意象和視覺手法讓人非常震撼。相較於讓人昏昏欲睡的歐洲版,節奏緊湊,對於小說中所碰觸的嚴肅議題——性暴力、女性主義、納粹等等,並無閃躲,男女主角的表現也好。當然,幾幕性暴力與性犯罪場景,也是挑戰視覺與心理承受度,整體來說十分過癮。算是小說改編的成功之作,抓住那種龐克、草莽又正義浪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