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離親緣》—那些與LGBT和台灣現時交織的
這篇稿子斷斷續續寫了三天。每天會多一點細節或想法,導致文章越來越長(汗)重點是:這套書很棒,別被厚厚的頁數嚇到。閱讀的過程獲得很多,不時停下來回想自己的生命。分享給對自己或世界感到疑惑、需要力量的朋友 : ) 上下冊加起來近千頁的 《背離親緣》 ,感謝熱線夥伴召集了讀書會,不僅有機會好好讀完,也在大家相互的督促下,加進許多實務經驗和生命故事的視角。 提到此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on ),很多人並不陌生,因為他在 TED 上有二支著名的演說:「 沒有接受的愛,是愛嗎? 」、「 煉造意義,建構價值 」。他從同志身份出發,自生命經驗提出反思與辯證。還記得第一次聽他說出 “Forge Meaning, Build Identity”,被帶動起的熱情與感動——誠懇而具有撞擊力的生命故事,往往是這樣的,當事人透過回顧進行整理與療癒,旁觀者也被帶動反身檢視自己的議題與缺憾。 乍看《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的書名,以為這是一本談親子關係的書,但沒有主體亦無從反叛,所以英文書名寫著「尋找認同」——「你內在的東西若能彰顯,內在的東西將拯救你;你內在的東西若不能彰顯,內在的東西將毀滅你」(《多默福音》。上冊,頁 21)。 此書聚焦書寫的對象很酷兒(queer),對我來說,是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甚至被視為「怪胎」的族群——聽障、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我們也許聽過這些詞彙,但對於這些疾病的成因、呈現的樣態、連動引發的生理苦痛與障礙、認同/文化的形成等等,未必了解。這些詞彙各成一章節,作者從前述的各個面向切入,帶入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故事,於是每個詞彙展現出立體的喜怒哀樂憂恨的生命,也呈現出各種元素與成因的傾軋,抉擇之不易、難有對錯。作者以「孩子」和「父親」作為開頭和結尾,回到自己的同志身份,也回到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辯證與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