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世代

(以後發文會同步於 Medium,手機 App 有自動推播,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玩 :))


今天看到多多這篇貼文,頗多感慨。



很多生活中經歷過的文化現場,經過時間沖刷,往往只活在口耳相傳裡,特別是非正規、遊走體制外。

昨天遊盟開會,才跟 96 年生的大學生介紹「一破一立」的破報,當年生猛有力的街報,聚集了一群左派實踐者與觀察者,串連全台活動現場,在智慧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每週去女巫店或地下社會等免費派報點拿一份破報,瀏覽各種音樂與展演 Live 活動,也造訪不少有意思的現場。

破報發行的 1994~2014 年,中間的輝煌時代正是我求學啟蒙的黃金十年;同時也是二岸交流相對活絡、開放的年代,那時破報上有不少精彩的人物訪談、區域性交流。(過去在樂多的舊網誌,還有一些留存



前幾天收到中國朋友送來結婚的電子請柬,520 即將在上海完婚。照片裡二人看來情意綿長,很精神的樣子。

精神,那年中國社會裡迴盪著的氣氛。

十多年前一個人到上海自助,溽暑盛夏,每天看著每個人拎著一大罐茶葉喝;極少冷氣,地鐵也無;大學生都早睡早起的作息,活動量大食量也是。那年多虧她的熱情,我們因 PChome 報台文字,萍水相逢,就這麼住著走著好幾天。當時她們是復旦大學學生,年輕人很容易就玩在一塊,大家一起看被禁的地下書、小電影,聽清朗憂鬱的校園民歌,走藝術倉庫與大大小小的書店。回頭看,2000–2010 年的二岸,比現在開放、自由許多,特別中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帶動更多生活生命的慾望、與對台灣的好奇。

如今二岸在政治與經濟上有許多轉變,我們各自也經歷著不同的人生風景 — — 迷惑摸索、挫敗失望,事業的感情的,或勇敢或蟄伏;但有些感情,簡單綿長,人事浮沈裡,青春真摯。



要重現某一段當代的氛圍與各種細節造成的影響,很難,也是讀史之人的挑戰,只能在文本文物裡,盡力貼近真實,尋求一個精準的切入點。

抵抗遺忘,只能不斷說、不斷寫,和年輕、年長一輩的知識嫁接得不斷進行 — — 即便每個人在當下因知識、經濟而不同;在時間縱軸上,浸染在不同的文化與規訓強度之中;在空間上,有無比寬闊紛雜的食物、氣候、在地脈絡而造就 — — 透過異質化的生活經驗,彼此摩擦也豐富。

歷史的進行未必直線進步,雖然我們總樂觀熱情地注視著身邊人,期待也珍惜時間之流中,各種大大小小、人們自發聚集的行動之美 — — 看似微渺無用,卻可能慢慢凝聚著強健的精神力。



回頭翻過往關於珊妮女王的文章,2005 年搜羅了她全部專輯,時至今日也保持著習慣,是一種對她的全然信任與愛吧(笑)當「壞人還沒變壞的晚上」、「Happy Together(2003現場作品限量版)」,以及剛出道的三張專輯,都是我很喜歡、百聽不厭的。

經過即便會遺忘,但有一天記起,又有不同的力量和感悟——是一輩子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感

[轉。] 魔羯是12星座中名字最抽象的。

[LGBT] 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 1987)與近時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