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電影:乘著光影旅行
這
是一部關於攝影師李屏賓的紀錄片。李屏賓的「策馬入林」在1985年獲得亞太影展,同時他也拍攝過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童年往事」等等。所以,這
部片也是一段微型的台灣電影史,見證了中影時代以來八零年代的新浪朝風華,爾後,如同影評人藍祖蔚所形容:即便整個八零年代的浪潮過去,在崩毀的格局底
下,因為個人心靈的個性與能量,即便在最偏僻的角落底下,仍舊開出傲然的小花。
身為一個攝影師,他喜歡觀察光影,觀察一個空間原本的光影所帶來的氣味。他也喜歡陶瓷,常常在古董市集一個個端詳,買回去,然後慢慢刷出它們原本的顏色。他說,觀察陶瓷也是觀察顏色。攝影師亦是手工藝者,有著磨練過後渾然天成的技藝。
在李屏賓身上,即便觀者陌生如我,都能輕易感受到一股漂泊的滄桑,同時具備屬於那個世代的、傳統文化內化於他們行為與態度上的影響。他外表粗礦,心卻細膩--那是寧靜裡的感受力,給人安穩。
影片中提及中影老一輩師父的傳承,也講到作為一個攝影師,他並不讓表演者在他的視角框架下表演,相反地,在給予他人最大靈活度的前提下,他對外在條件順勢而行而用--內斂、安靜,卻又非常靈活。
當然,「現在世界變小了,家變遠了」。八零年代的輝煌過去後,九零年代的李屏賓在香港工作,之後更是日本、德國,全世界飛來飛去。而家,在一個傳統文化中 成長的人,有著很深的牽絆與歉疚。他不只一次提及,家是很溫暖的,即便工作如此飄泊,也可以看到他與家人間彼此深厚的羈絆,特別是對年老辛苦的寡母。母親 八十歲了,才第一次與兒子一起旅行。雖然工作中,由於長時期的分離,很多時候過度專注於解決難題,而無法在重要的節日或時刻陪在家人身邊,但我想,那樣執 著而孤獨的工作,也可看做對家人的獻禮。
很多時候,正是背後那如此強大穩固的情感依靠,才能讓人如鳥一般自由飛翔,雖然心底不時深深凝結著掛念。一如昇哥的「風箏」所唱。
當然,和不同地區的人合作,文化是衝擊,也是共鳴,於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的討論、他者的採納,遂成為無形中自信心的轉化與強大。漂泊中的成長。 片末,提到他身為一位攝影師的工作目標,他說:我想拍的是,時光流逝,人事已非。但生命還有一點點希望,還有一點光。
此片的導演之一姜秀瓊,也是當年跟著楊德昌、侯孝賢的助理,由她來拍他,無怪乎入「人」三分。影片中,關本良所拍攝的畫面,以及一干好友後進的旁白與歡談,也為這部片留下最好的註解--在孤獨求索的人生旅行中,世界寬闊、世代承接。
◎預告片
身為一個攝影師,他喜歡觀察光影,觀察一個空間原本的光影所帶來的氣味。他也喜歡陶瓷,常常在古董市集一個個端詳,買回去,然後慢慢刷出它們原本的顏色。他說,觀察陶瓷也是觀察顏色。攝影師亦是手工藝者,有著磨練過後渾然天成的技藝。
在李屏賓身上,即便觀者陌生如我,都能輕易感受到一股漂泊的滄桑,同時具備屬於那個世代的、傳統文化內化於他們行為與態度上的影響。他外表粗礦,心卻細膩--那是寧靜裡的感受力,給人安穩。
影片中提及中影老一輩師父的傳承,也講到作為一個攝影師,他並不讓表演者在他的視角框架下表演,相反地,在給予他人最大靈活度的前提下,他對外在條件順勢而行而用--內斂、安靜,卻又非常靈活。
當然,「現在世界變小了,家變遠了」。八零年代的輝煌過去後,九零年代的李屏賓在香港工作,之後更是日本、德國,全世界飛來飛去。而家,在一個傳統文化中 成長的人,有著很深的牽絆與歉疚。他不只一次提及,家是很溫暖的,即便工作如此飄泊,也可以看到他與家人間彼此深厚的羈絆,特別是對年老辛苦的寡母。母親 八十歲了,才第一次與兒子一起旅行。雖然工作中,由於長時期的分離,很多時候過度專注於解決難題,而無法在重要的節日或時刻陪在家人身邊,但我想,那樣執 著而孤獨的工作,也可看做對家人的獻禮。
很多時候,正是背後那如此強大穩固的情感依靠,才能讓人如鳥一般自由飛翔,雖然心底不時深深凝結著掛念。一如昇哥的「風箏」所唱。
當然,和不同地區的人合作,文化是衝擊,也是共鳴,於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的討論、他者的採納,遂成為無形中自信心的轉化與強大。漂泊中的成長。 片末,提到他身為一位攝影師的工作目標,他說:我想拍的是,時光流逝,人事已非。但生命還有一點點希望,還有一點光。
此片的導演之一姜秀瓊,也是當年跟著楊德昌、侯孝賢的助理,由她來拍他,無怪乎入「人」三分。影片中,關本良所拍攝的畫面,以及一干好友後進的旁白與歡談,也為這部片留下最好的註解--在孤獨求索的人生旅行中,世界寬闊、世代承接。
◎預告片
留言
張貼留言